本成果是多年来教学一线教师,发挥北京钢铁学院(即北京科技大学)“钢小伙”“铁姑娘”的韧劲,以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不断钻研探索、攻坚克难、打磨沉淀的结果。本团队最早的创业教育实践起源于2012年由共青团中央发起的“大挑”和“小挑”创新创业“挑战杯”竞赛,伴随经验的积累,迄今团队累计指导的获得省部级及国家级赛事奖项的团队超过100个。在多年持续深耕赛事指导的同时,亦在课程建设领域取得系列成果。本团队最早的创业教育实践起源于2012年由共青团中央发起的“大挑”和“小挑”创新创业“挑战杯”竞赛,伴随经验的积累,迄今团队累计指导的获得省部级及国家级赛事奖项的团队超过100个。在多年持续深耕赛事指导的同时,亦在课程建设领域取得系列成果。
本成果是多年来坚持在教学一线教师,发挥北京钢铁学院“钢小伙”“铁姑娘”的韧劲,以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不断钻研探索、攻坚克难、打磨沉淀的结果。
为了解决专创融合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转换了思路,寻求新的突破口,即从常见的“宏观层面” 专创融合切换到“微观层面”,从微观课程模式建设入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落地专创融合,辅以“师徒共创”机制设计,探索了创新创业课程新模式。具体举措包括:①通过建设“贝壳双创虚拟教研室”形成“师师互联,师生互联”的“师徒共创”教学生态共同体;②通过“创业线”“理论线”双线并行和“项目池塘”建设形成项目引导式课堂组织形式;③创新性应用“行动学习”教学法形成新型师生翻转教学关系,即学生参与知识的创造过程。
基于建构主义认知学习理论,构建了标注化、流程化的专创融合课程建设创新模式;基于项目池塘与行动学习理论,实现“项目引导式”探究型课程组织逻辑,实现“质疑反思式”教学过程再造;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建设双创虚拟教研室,实现师师互联、师生互联的“师徒共创”教学价值共同体。
成果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绩,获得国内高校同行的良好评价,部分创业课程(线上、线下)、教材、建课模式在全国广泛推广,人才培养效果显著,产生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