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家“新工科”战略与“双一流”建设需求,本团队自2017年起,针对传统矿业工程课程老化、培养模式僵化、实践与国际化不足等痛点,提出并落地“需求导向、科教融汇”的“4+3+2”人才培养体系:以“四个创新”贯通培养链条(模式、课程、实践、平台),以“三个联动”打通师生—校企—国内外协同,以“两个融合”强化多学科与产学研闭环,推动智能、绿色、深部开采方向的人才培养,实证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科研思维、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形成可复制的矿业新工科培养范式。
面向矿业工程“智能、绿色、低碳”转型,团队自2017年起构建“需求导向、科教融汇”的“4+3+2”体系:新设智能采矿工程,实施“3+1+2”本硕贯通与全程导师制;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并将Python/AI等前沿内容嵌入主干课程;打造“校内仿真-企业现场-海外矿山”递进实践;依托“111”与国家级团队贯通科研-教学-实践;以师生、校企、国内外联动与多学科、产学研融合打通培养链条。成效显著:采矿专业转专业率由2017年的37%降至2022年的7%,学科进入新评估A序列、2018年软科世界第一,学生科创参与率>90%,累计获国家与省部级教学及竞赛奖励40余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培养范式。
该成果的核心创新在于提出并落地“四新+三联+两融合”的一体化新工科培养范式,建立以需求导向、科教融汇为主线的顶层框架。“四新”体系:新设智能采矿工程与“3+1+2”本硕贯通及全程导师制,重构“矿业+AI/大数据”等新课程体系并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打造“校内仿真—企业现场—海外矿山”递进实践,依托“111”等平台与双导师实现科教双轴驱动。“三联+两融合”:通过师生互动与多维评价、校企协同(“一生双师、百企千人”)和国际联合培养(2+2/3+1+1)贯通育人链条,同时把多学科交叉与产学研用深度耦合,以真实工程问题与竞赛牵引,实现能力培养与成果转化的可复制、可推广。
项目实施以来,产学研贯通的培养体系实现常态化运行,依托培养方案、课程群、虚拟仿真与校内外实践基地构建“方案-课程-实践”闭环,双导师项目制稳定嵌入教学。学生科研与竞赛参与率稳定在90%以上,采矿专业转专业率由37%降至7%;课程与资源建设方面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配套形成教材、软件著作权与专利等成果,并在矿山现场产出可直接试用的工具与方案。学科建设与社会认可同步提升,矿业工程进入新一轮学科评估A序列、2018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位居第一,团队与学生累计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40余项,做法被多家单位采纳推广,示范与辐射效应良好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