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化学学科发轫于1952年建校初期,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017年以来,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新工科和基础理科高层次人才的需要,针对化学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坚持“理工结合、多元交叉”理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整合化学与冶金、材料等多学科力量,着力推动化学等学科领域的原始创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性构建了“思政引领、课程重构、项目铸才、竞赛育人”的“钢筋铁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助力学校冶金、材料等学科继续保持在全国高校“A+”行列,同时实现了化学学科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为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八年多实践探索与持续改进,本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有力推动了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一大批新时代发展所需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行业特色及工科高校加强化学学科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北科大方案。
2017年,教育部立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明确提出“新工科”建设理念,强调人才培养从学科发展向产业需求导向发展,从适应性向引领性转变。同时,由于国家“卡脖子”问题的解决大多需要横跨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多领域,如何在发挥基础理科优势基础上将学科硬实力转化为交叉创新锐实力已成为化学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着力点。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学科发轫于1952年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冶金系化学教研室,曾创建我国第一个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后历经物理化学系、基础部化学专业、化学系等时期,1979年首批招收硕士研究生,2010 年获批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为国家和行业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
依托北京科技大学“钢筋铁骨”特色育人理念,将“钢铁精神”、“钢铁信念”和“钢铁本领”根植基础理科育人体系,将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信念深度契合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发展了以服务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导师承担或参与的国家级项目攻关成果孵化/转化工作为任务牵引,培养具有为国奉献、为钢铁行业发展服务坚定信念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通过跨学科交叉培养与实践,学科涌现大批高水平人才。近五年,740名毕业生发表中科院1区TOP论文290篇,是改革前人均发表的8倍,其中影响因子10以上的论文126篇,学科交叉学术成果在材料领域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3篇,1位博士生入选首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8位博士毕业生获批“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博士生余成意、汪鑫、徐晨哲的学位论文获评“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于宝秋获得化学化工与材料京博优秀博士奖银奖以及中国化学会第6届菁青化学奖,培养国家级青年人才23人,是立项前的6倍。化学及相关学科每年约有400名优秀毕业生投身北京市新材料、能源等领域的发展;近100名优秀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赴西部地区就业,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毕业生广泛进入北方华创、中芯国际、中航科工集团和宝钢集团等大型企业,在推动我国半导体芯片制造、航空航天技术及钢铁冶金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