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应用情况及辐射效应
目前,已形成专业建设、数字化教学团队建设、创新平台、教改实践、数字化教学资源、精品课程6类标志性成果。

建设成效及标志性成果
1. 学生培养成效
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系统能力大赛,战绩出色,获奖20项,数量在全国211高校中排名第1。本专业毕业生邢其正、卢旭等基于项目成果完成的本科毕业设计获评北京市优秀毕业设计,并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多次在全国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系统能力培养论坛上分享经验,项目参与学生数十人至清华、北大、曼彻斯特大学等国内外顶尖高校从事芯片设计相关研究。

统计来自全国计算机系统能大赛组委会虚拟教研室典型示范交流会(北京站)分会场:赛教相长--以学科竞赛促进虚拟教研室建设,《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与赛事分析》,报告人:高小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
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系统能力大赛获奖20项,获奖数量在全国211高校中排名第1

学生邢其正多次在全国计算机系统能力大赛参赛获奖,并在研究生期间深度参与大赛赛题设计

代表性学生深造信息
课程数字化建设以来,拔尖学生培养有效推进
成果带动硬件课程体系改革,提升学生就业及深造竞争力。近五年,本专业应届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互联网百强等知名企业就业比例提升了103%,进入国内外顶尖高校(学科评估A类高校、国外Top 100高校)深造比例分别提升了40%和55%。

课程数字化转型推动学生的复杂工程实践能力稳步向好

课程数字化转型带动毕业生竞争力显著增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两次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获批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协同育人基地,获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 课程建设成效
所建设的《流水线CPU冲突解决方法虚拟仿真实验》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已完成4期开设)。项目成果辐射10余门计算机类核心专业课程全面数字化改革,获得全国性教学案例和实验设备奖8项。

精品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实例
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获得优秀论文奖2项;出版教材/讲义5部,其中2部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斩获北京市教学名师、计算机教指委专业优秀教师等荣誉5项,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系统能力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18人次。
课程改革获评中国仿真学会高等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被计算机教指委评为高等学校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项目优秀试点院校(优秀比例<20%)。
3. 推广应用成效
项目成果在希冀公有云平台以公益课程的形态提供给全国需要此类课程的高校使用,向西北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北方工业大学、齐齐哈尔大学等68所高校进行了定制适配与推广,尤其是疫情期间服务了上述高校开设《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帮助师生远程在线完成实验教学,获得了授课教师的广泛认可。截止2025年9月,基于Verilog自动评测的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及《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虚拟仿真实验课已在希冀平台累计服务学生超9.6万人次,执行评测超100万次。此外,成果已在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高校本地部署,服务于《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硬件课程设计》、《数字设计与计算机体系结构》等课程教学。

成果应用证明
4. 辐射示范效应
受邀在中国计算机教育大会、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大会、全国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系统能力培养高峰论坛等全国性教学会议上做报告10余次,发表论文累计被下载1万余次,获得广泛关注。

多次受邀在全国性教学会议上做报告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