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创新点
(1)文化引领,构建“通专合”的递进式课程体系
以文化传承、创新赋能、设计惠民的育人理念引领课程教学,锻造学生“自觉融入文化基因的设计探源、自觉传承与弘扬优秀文化的设计创新、自觉服务社会文化发展的设计为民”三元复合的系统设计能力。基于文化“融入—创新—传播”的系统设计逻辑,跨专业构建了“通专合”递进式课程体系,逐一明确了人才培养的阶段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使课程体系内部有机衔接、逐级递进,课程之间相互融通、渗透互补。通过培养学生“文化探源与阐释→文化基因设计转译→文化跨媒介设计叙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转化的系统设计能力,抓住了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体系建构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实现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提质升维。
(2)创新为要,打造“情境研学、数智融教”的设计实践教学新范式
针对文旅行业亟需高端数智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创设了“真实情境为场域、设计思辨为主线、数智工具为引擎”的实践教学新范式。实施“4阶段8步骤”问题导向的情境式教学方案,创设双向循环的研究型教学,布局“教学团队—平台—课程—实践”的数智化设计实践教学模式,培育学生的文化价值研判与设计创新相融合的高阶思维,强化学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进行文化活化传承与创新转化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新力。通过真抓实干的课程教学实践,达到了课程内容有文化浸润、课业作品有文化传承创新、教学过程有文化共鸣的育人效果。
(3)需求驱动,构筑“多方联动、价值共创”的协同育人新生态
教学精准对接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构建了“教学链—创新链—产业链”联动融合的育人新生态。贯彻从“课程开发→创新设计→成果转化”的一条龙人才培养联动机制,打造沉浸式、定制式的设计实践教学平台,优化多种产学合作方式贯穿校企共育各环节,搭建文创设计成果传播展示与推介平台,提升了产学研育人效能。通过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设计成果、作出一流贡献,彰显了我校设计专业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优势与能力,增强了学生设计服务社会、设计为民的责任担当意识。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