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育人成效显著

成果每年惠及我系两个专业约320名学生,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显著提升。有力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创新设计综合能力,学生通过申请SRTP项目、毕业设计等形式持续探索文化资源的创新设计,实现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近5年学生获挑战杯、互联网+、华灿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190余项。毕业生在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米兰理工大学、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深造。

课程成果赢得合作单位赞许。红色文化系列设计成果被教育部“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采用上线。《角色造型基础》《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等多门课程学生作品与企业签订了商业转化协议。毕业生积极投身文创产业,林存彤创办谨尚文化创意公司,搭建高校文创产品全品类生产供应链;杨硕创办雄安容礼文化传媒责任有限公司,投身雄安文创产品设计研发;王安雨原创的IP形象小狗柑柑与塔斯汀、北京一卡通等多个品牌联名。

2)教学成果丰硕

课程质量显著提升。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建设校级研究型教学示范课、课程思政示范课等共14门,有力支撑了工业设计国家级、视觉传达设计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教学方案已推广应用于专业其他多个课程教学实践,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

教学成果为当下设计专业服务区域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与有益借鉴,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教学获奖共12项,《设计,向美而行: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色美育课程群开发与教学实践》获北京市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评选一等奖、《图形设计》课程教学案例获三等奖,获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

团队教师入选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郑莉芳获评北京市教学名师、教书育人先锋;覃京燕获评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李淳获评校级教学名师、北京科技大学“师德榜样”称号、本科生“十佳导师”称号。宋瑶、张俊海、王雪皎获“我爱我师”专业课优秀教师称号。覃京燕老师受聘为教育部“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专家库专家。

(3)吸引优质社会资源,社会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教学成果辐射作用明显。与红星集团、天安门旅游服务集团等30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合作关系,与北京天福号、安可新共建品牌研究中心,与用友、腾讯、凤凰网等成立联合实验室、社会设计工作坊等,北京老字号协会签署北京老字号品牌设计研究中心合作协议,多层次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受邀参与文旅部艺术发展中心首批“文化艺术链“主链节点的建设部署;李淳老师参与工业设计基础等领域国家标准体系研究与建设工作。

(4)媒体关注与社会展览,成果获得认可

成果产生了积极的辐射示范效应。2022年,覃京燕、李淳老师先后受邀录制北京广播电视台《非常向上》“高校明星课”栏目,讲解文化传承、科技赋能的专业教学思路与设计成果,获得良好社会反响。

2019年,《北京晚报》头版报道师生团队的国庆70周年阅兵式兵偶设计;2020年,人民网报道学生参加北京文创大赛的作品,凤凰网报道学生团队在2020中国联通“冬梦大使”创意挑战赛中金奖作品;2022年,《北京青年报》专访报道杨丽辉师生团队设计天福号IP形象的创作历程;2024年北京青年报报道工业设计系学生以设计传承北京中轴线文化的成果。

2016年,与罗马尼亚文化中心共同举办“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设计展,展出以中罗两国友谊和文化为主题的设计作品。2024年,我系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举办了联合毕业展,师生设计作品在英国展出。2024年9月,学生作品受邀参加“壮美中轴·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展”,师生优秀作品亮相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获得广泛好评。师生团队为2025哈尔滨亚冬会火炬设计做出突出贡献,留下“北科印记”,受到亚冬会执委会嘉奖。张俊海老师主持哈尔滨亚冬会“澎湃”火炬设计,受到央视新闻等多个媒体采访报道。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