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化学作为一门中心科学,与材料、冶金等工科专业深度交叉,是支撑相关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柱。在北京科技大学等以工见长、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化学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化学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责任,还肩负为其他工科专业培养具有扎实化学基础与卓越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
2017年,教育部明确提出“新工科”建设理念,推动高校重构传统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在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北京市教委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的支持下,积极整合化学及相关学科资源,以一流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遵循“以工促化,以化强工”理念,创立了"价值引领、交叉融合、实践赋能"协同育人范式,构建了"双向贯通、多层耦合"的理工交叉课程体系,形成了"科教融汇、产教协同、智慧支撑"的培养机制,实现了“化学支撑工科创新、工科反哺化学发展”的良性循环,助力冶金、材料等学科继续保持在全国高校“A+”行列,同时实现了化学学科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近五年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650项,深造率达63%,就业落实率超过95%。不仅为行业特色高校开辟了“化学+”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新路径,也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理工融合育人新范式。
1.筑牢“钢铁精神”内核,构建思政育人新范式。注重思想引领,持续推进“钢铁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开展特色的“理响化生”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传承“钢铁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2020和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信肯定学校育人工作,进一步丰富了“钢铁思政”精神内核。
2.深化与一流学科交叉,开拓化学专业培养新路径。在化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依托材料、冶金等一流学科的平台与资源,组建跨学科的科研和教学团队,开设“化学+工程”交叉课程,建设交叉创新实践平台,推进科教深度融合,构建了具有交叉创新能力的化学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新路径。
3.重构教学知识体系,定制工科专业化学类新课程。立足工科专业需求,对化学类基础课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构,为各专业建设定制化课程。系统融合各专业学科前沿和工程实践,建立“化学+”课程群和跨学科教学资源库,培养具有扎实化学基础的工科专业创新性人才。
本成果有效解决了如下教学问题:
1.在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如何突破传统化学学科的培养模式,利用工科优势拓宽培养路径,培育具有跨学科视野和原始创新能力的化学学科拔尖人才?
2.化学基础教学如何满足不同学科需求,实现化学教学对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的更有力支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