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创新点
(1)铸魂立心,构建“红色基因、绿色发展”的双色一体育人新模式
面对制造强国战略背景下价值塑造引领不足的挑战,通过编撰院史、出版钢铁特色教材、建设钢铁思政课程、开设院士微党课、开展钢铁铸魂专项行动等赓续红色文化基因,厚植钢铁报国情怀;通过将低碳理念嵌入专业拓展课、建立艺科融合的课程群、举办绿色钢铁智造名家讲坛、实施“钢铁脊梁”培养计划等塑造绿色发展理念,铸就钢铁强国理想。以“中国红”为底色为学生成长成才铸魂,以“生态绿”为本为学生成长成才立心,强化学生钢铁报国使命与担当,最终实现铸魂立心,构建“红色基因、绿色发展”的双色一体育人新模式。
(2)砌骨筑脊,创建“数智强基、产教融合”的多维协同育人新路径
面对产业数智化新需求下学生解决高端装备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不足的痛点,通过建设数智课程群、虚拟仿真实践平台,实施“课程-实践”虚实结合工程实践本领培养,实现虚实协同;深耕双师协作,实施校企双师指导,实现双师协同;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联合实验室,实施工程实训项目、沉浸式实习,实现校企协同;实施校友工程师培养计划,构建“学生→校友→导师”育人链,实现校友协同,提升学生在数智化产业场景中综合工程实践能力。最终实现砌骨筑脊,创建“数智强基、产教融合”的多维协同育人新路径。
(3)增肌聚力,建立“学科交叉、科教融汇”的递阶式科创育人新机制
面对学生科研素养与智能制造领域高素质人才需求匹配度不高的问题,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打造“特色专业+新工科专业+微专业”跨学科专业矩阵,夯实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底座;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实施递进式科研训练;成立学生科创中心、科创团队,开展“课程-专业-综合”层级式科创竞赛;推行院士、国家级人才领衔的科研团队育人,实施新生“进团队、进课题、进实验室”三进式本硕博贯通培养,淬炼学生的交叉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增肌聚力,建立“学科交叉、科教融汇”的递阶式科创育人新机制。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