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3 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学理念辐射全国。
借助“AI生成思政案例”、“AI 课程助教”、“AI 科研趋势分析”等20项AI功能,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材料加工概论》、《材料物理性能》和《材料科学基础》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材料加工概论》入选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材料科学基础》和《材料加工概论》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加工概论》和《材料物理性能》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案课件。石章智受邀主讲新华网课程思政直播课《材料类课程思政的全程式设计理念与实践》,全国超过35万人次观看,为全国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借鉴。
表1 获奖课程
| 奖励荣誉 | 本科课程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材料加工概论》 |
《材料科学基础》 |
|
《材料物理性能》 |
|
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材料加工概论》 |
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 |
《材料加工概论》 |
《材料科学基础》 |
|
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案课件 |
《材料加工概论》 |
《材料科学基础》 |
|
《材料物理性能》 |
(2)AI双模协同赋能教师团队建设,获得省部级及以上荣誉8项。
AI 双模协同赋能的教学新生态,显著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王鲁宁、曹文斌、石章智等人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材料学系获评北京市工人先锋号。石章智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石章智、王鲁宁等13人入选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石章智、杨平入选北京高校优秀专业课(公共课)主讲教师。石章智等人获得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付华栋获得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

图1 教师获奖证书
(3)AI 双模型赋能本科生“材料@”本域和“材料+”交叉创新实践,近三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100 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 13 项。
本科生秦亚洲、王优等人负责的“亚洲新材-铜基微纳米粉体材料制备及其增材制造技术领跑者”(材料@增材制造),“百磨成钢——全球先进核电系统 安全的守卫者”(材料@金属材料),获得“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13项国家级奖励。省部级获奖项目“锌式医材——数据驱动定制化锌合金颅骨修复网”,“蚀如破竹— —多离子自动注液快速实验机器人”,“针对医用锌合金界面螺钉产品的创新包装设计”等,体现了“材料+医学”、“材料+机械”、“材料+设计”等的交叉创新成效。

图2 学生国赛获奖证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