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应用情况及辐射效应
1)专业建设成效显著,人才培养内涵得到广泛认可
专业内涵式建设稳步发展,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无机非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获通过;无机非金属材料系获评北京科技大学师德先进集体,北京科技大学首批“一融双高”建设培育党支部、“标杆党支部”。专业教书育人的先进模范不断涌现,葛昌纯院士获“核工业功勋人物”,专业教师先后入选“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北京市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等。专业教学成果获得省部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7项;多名教师在全国无机非金属材料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北京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得佳绩。
2)课程建设硕果累累,课程体系改革的引领示范作用逐步显现
精品课程不断涌现,教学改革持续深入。《材料物理性能》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件,《量子力学C》获评北京科技大学“本科生优质课程”,《量子力学C》《材料分析与表征方法A》获评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案例入选《北京科技大学课程思政案例选编》出版发行;专业教师出版、编译教材4部,《无机材料物理性能》、《耐火材料工艺学》、《热工基础与工业窑炉》纳入全国材料类专业教指委十四五规划教材,《科技报告与科技论文写作》获批中国高教学会新工科十四五规划教材,承担教学改革项目24项,其中省部级2项,相关成果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篇。
3)学生培养卓有成效,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大提升
创新实践育人模式,着力培养新工科高素质人才。近5年专业本科生在J. Mater. Chem. A、Nano Re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2人获北京市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省部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2022年本科生赵硕喜获“挑战杯”全国赛区一等奖,实现了学校近十年来的突破;伊凡获“青创北京”2022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杨晟瑶、周世星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金奖;30余名学生在国家级科技作品竞赛中摘金夺银。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