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本成果构建了“内涵为本,课程为基,实践为径”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三线联动”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成果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主要包括:
1)重传统、识变革,发展了“一核二元三阶四维”的人才培养内涵
本专业以“面向国家发展战略、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发展前沿和行业重大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充分凝练学科特色,实施专业结构动态调整。在坚持传统特色专业的同时,积极引入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前沿,形成了“传统耐火结构材料”+“新型无机功能材料”的“二元”特色专业方向,构建了传统学科与新兴方向相融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立足专业建设内涵,从“基础-拔高-创新”三个阶段,“学科知识-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思想价值”四个维度,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构建了具有逻辑性、体系化的“一核二元三阶四维”人才培养矩阵(图3)。通过定期修订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更新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建成满足产业变革需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全产业链课程群,从而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满足新形势对无机非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2)厚基础、宽口径,构建了“五平台+四模块”的分层次课程体系
无机非专业按照“加强基础理论,注重交叉融合,凝炼专业核心”的总体设计思路,全面优化课程体系。增设《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结构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强化“厚基础”人才培养理念;开设《电化学基础》、《半导体材料导论》等学科前沿特色课程,侧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学模式。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通识课程-学科平台课程-实践创新课程-学科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五大课程平台,理顺各课程间的内在衔接,合理设置开课先后顺序。将专业拓展课分为“能源存储与转换、环境净化与催化、极端服役材料、功能陶瓷设计与应用”具有专业特色的四个方向模块,鼓励学生针对单一模块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通过构建“五平台+四模块”的课程体系,使专业特色更为鲜明,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延续性进一步加强。

3)拓平台、强融合,创立了“三体并举+四维联动”的实践育人新模式
基于专业特色和学科发展方向,在保持传统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先后拓展了京东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潮州三环集团等新型无机功能材料多元实践平台。以科研项目为牵引,建立企业导师队伍,实现企业兼职教师及产业教授进课程,同时将企业实际需求作为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全面提升企业在实践育人中的参与度。通过“专业学生-主讲教师-企业导师”的深度合作,实现“三体并举”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推动从单一的学生实习转为校企双方融合发展、互利互惠的实践新模式。此外,专业从企业对新工科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需求出发,开展“课内实验-企业实习-创新训练-毕业设计”实践课程体系的反向设计,打造“四维联动”的实践教学新格局,新增《专业课程设计》等全链条实践环节,不断更新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全面提升新工科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