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强化思想价值引领,探索中国特色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我国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基本是源于西方理论,容易让年轻人形成“金钱至上”“利润最大化”等有失偏颇的创业价值观。中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义利兼顾”的价值导向。“跟党学创业”准确提炼中国共产党党史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创新创业的课程知识体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课程以创业的发展过程和相关理论为大纲,以“厘清创业逻辑+聚焦核心知识+融入党史故事+遵循发展阶段”的思路,重点挖掘、融入党的奋斗史上的重大事件、重大决策、重要人物、重要思想,并用党史故事来启发学生思考创新创业的深刻内涵,拓宽了对“创新创业”等概念、规律的内涵理解和认识,创新提出了“团队思想建设方法”“民生需求调研方法”“创业社会价值分析”等本土化的理论观点,引导大学生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创新创业的智慧和力量,培养青年一代马克思主义者。
“思创融合”探索思路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搭建三层次“思创融合”体系。
办好中国式创新创业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此,北京科技大学搭建了“思创融合”红色文化育人平台,平台建设的难点在于结合创新创业和思政的教育目标,从理念、内容、形式、活动上彻底融合,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有效过渡,真正破解课程思政中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发挥课程思政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引领这个“总开关”上的根基作用。通过学科深度交叉研究,明确了“思创融合”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塑造3个层次的育人目标和要素,进而为教学大纲和内容设计、活动方案提供方向,使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由内而外互融互促。

“跟党学创业”思创融合框架与思路
3.一二课堂互融互促,生动实践新时代大思政课程建设。
该平台建设要求教师既要熟悉创新创业知识和逻辑,又要熟悉党的历史和重要思想。为此,学校成立“思创融合”工作室,由创新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单位共同参与,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双学科教师组共30余人,开展课程集体研讨与设计,齐心聚力打造思创融合课程新品牌。一是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和形式,有效运用学校发展历程中的红色元素和网络资源,用好“学习强国”“党史学习教育官网”等平台资源,用好当下热门的主旋律影视剧等视频资源,积极开展小组互动,通过案例讨论、课程项目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二是科学融入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将课程所学的“坚持创业为了人民”的立场、“围绕价值观开展业务”的思维理念等融入到社会实践团队管理和业务开展中,将“跟党学创业”课程纳入学院党校、团校培训体系,鼓励学生从行动中获得真体验,从真体验中领悟课程的真力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