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应用情况及辐射效应
项目实施以来,学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显著提升,改革始终围绕“把知识用起来”的核心目标,用真实问题串联教学环节,用过程评价引导能力发展,用实践平台促进学用结合,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1) 构建普适性教学模式体系
① 创新《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范式
建立“课前导学-课中研讨-课后拓展”的问题导向式教学闭环,系统开发层次化知识点问题库,形成涵盖教学模式重构、教学内容优化、评价体系创新及双课堂联动的“课程-项目-能力”一体化培养模式。该模式已成功推广至《岩石力学》、《爆破工程》等采矿工程核心课程,为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实践样板。
② 形成专业课程辐射效应
教学改革成果带动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通过定期开展示范课观摩、教改经验交流等活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在专业群内共享。目前已建立覆盖5门主干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开发工程案例30余项,获评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校优质课程1门。
(2) 促进教学研协同发展
① 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
项目团队累计获省部级教学奖励1项、校级教学奖励2项,获批校级重点教改项目3项、面上项目7项。出版特色教材4部,发表教育教学论文近10篇,教师获评“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科技大学教学名师”等荣誉10余项。
② 学生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近三年本科生依托课程项目产出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本科生一作5篇;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2项,省部级奖项22项,1篇毕业论文入选北京市优秀本科毕业设计。校企共建实践基地10余个,毕业生行业就业率逐年提升。
(3) 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① 产教融合深度推进
与中国恩菲、鞍钢研究院、国家能源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工程教育联合体,开发“矿山岩石力学”、“爆破工程”等教学案例库,形成“课程案例-工程设计-企业实践”贯通培养链条。合作企业反馈,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明显缩短,技术转化能力显著提高。
② 改革经验广泛辐射
通过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术年会主题报告、媒体报导、经验交流等方式,连续4年荣获“全国采矿工程年会”优秀组织单位,改革经验在多所高校推广应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