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 构建互动探究课堂,激活工程思维培养

采用“三阶段”互动研讨式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有效提升课堂参与度与思维品质。课前通过优质慕课资源和结构化预习任务实现知识前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中采用“师生问答-小组展示-精讲点拨”三段式教学推进深度互动,建立分级问题库,基础问题采用即问即答,巩固知识点;进阶问题以链式问题串联知识模块;复杂问题以项目式探究推动知识体系构建,教师侧重关键节点引导与误区纠正。课后设置复杂工程问题的拓展任务,通过小组研讨、实验研究、答辩预演,实现从知识理解到工程实践的能力转化。

(2) 工程前沿案例教学,搭建知行合一桥梁

实施“双维度”案例驱动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衔接。一方面,选取国家重大工程和智能岩体识别等前沿技术案例,思政与专业融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感,深化职业使命感;另一方面,邀请国内知名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活动,将企业优秀工程案例融入课堂教学环节,通过案例解析直观呈现工程实践中的技术要点,展现工程师们的职业精神和专业担当,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

(3) 过程性评价体系重构,精准对接工程能力

构建以过程性评价为核心的多元考核体系,实现从知识考核到能力发展的重心转移。利用雨课堂等网络平台可以进行课堂随测、单元测试等,涵括课前-课中-课后各个教学环节的学习效果评定,以客观分数评判教学效果;采用附加分的形式,激励学生多提问;面向复杂工程问题,以小组形式进行的课堂研讨和展示,通过任课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评委共同评分,精准对接了工程能力。

(4) 搭建课程知识桥梁,融贯专业知识体系

建立“纵横交错”的教学研究团队,集教师们科研优势打磨课程,强化知识关联性,融贯专业知识体系。纵向维度,遴选《岩石力学与工程》、《爆破工程》、《边坡工程》等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通过定期教学研讨,避免课程孤立和教学内容重复,实现课程间相互支撑,搭建跨学科知识桥梁,强化学生对学科关联性的认知;横向维度,通过分讲台的小班授课模式,吸纳优秀教师加入课程教学团队,共同备课,群策群力,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课堂案例中。

(5) 一二课堂协同机制,深化工程实践融合

实行项目转化机制,建立“课程-项目-竞赛”三阶培育体系,结合学生兴趣和科研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将第一课堂小组选题进一步转化为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创新创业竞赛和课外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锻炼学生充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第二课堂数据(如竞赛获奖率)反哺教学改革,动态调整第一课堂的案例库与教学方法,形成“教学-实践-迭代”良性循环,通过“项目链”构建递进式的工程应用驱动知识讲授体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