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创新点
在新时代冶金工程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实现了多项原创性突破,形成了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教育教学模式,推动研究生教育实现从“知识培养”向“系统能力塑造”、从“教学为主”向“项目驱动”、从“学术视野”向“国际战略视野”的全面跃升。主要创新点如下:
(1)构建思政育人、学科交叉、本硕贯通的层级化课程新体系
搭建“大国钢铁”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与主题教育,强化学生“钢铁报国”的使命认同。融合计算机、人工智能、自动化等多学科前沿,打造“钢铁绿色制造”“冶金自动化”等特色课程群,系统设立“基础-专业-前沿交叉”三级课程模块。形成纵向链式学习科研团队的“本硕贯通”培养模式,实现本科至研究生阶段知识体系的有机衔接与能力递进。
(2)建立“顶天立地”的国际融合与高能级平台协同培养
依托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金属冶炼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2011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紧密对接国家“双碳”战略与产业绿色转型需求,构建覆盖“基础研究-工程应用”全链条的高能级育人体系。通过引进海外顶尖学者、与国际知名高校开展常态化博士联合培养、打造中日韩英澳多边国际会议平台,形成了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平台育人、国际协同”双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3)创新“产教双驱”育人模式,实现教学科研深度融合
开创“课堂-科研-实践”三阶递进培养体系,将产业前沿技术即时转化为教学资源,以企业真实需求驱动科研创新。推行“校企共建、一生双师”的育人机制,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教学支撑产业的良性互动。构建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高效转化,形成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新范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