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主要内容
当前研究生教育在钢铁冶金领域普遍存在“三大脱节”问题。一是专业认知与产业变革的认同鸿沟:学生对冶金工程的传统认知与绿色化、智能化产业升级趋势脱节,导致专业认同感不足,人才培养与产业变革需求存在思想隔阂。二是人才能力与国家战略需求的错位:现有课程体系仍偏重传统工艺,未能有效融入低碳冶金、智能制造等前沿方向,制约了学生面向国家战略与产业变革的创新实践能力。三是教学体系与科研及工程实践的脱节:教学内容滞后于冶金领域科研进展与先进工艺变革,科教融合机制不健全,制约了学生在真实工业场景中的综合工程素养。
首先,针对“专业认知与产业变革的认同鸿沟”问题,通过“大国钢铁”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与主题教育,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依托“冶金先锋大讲堂”“学科使命与青年担当”专题研讨,强化学生“钢铁报国”的使命认同。宣传北科大冶金学科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的突出表现与长期领先优势,进一步增强师生的专业自豪感和学科认同。推动冶金工程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系统重构“基础-专业-前沿交叉”三级课程体系,实施本硕贯通培养方案,实现科研训练与课程学习的有机衔接。通过上述举措,显著增强了学科的向心力和吸引力。成果期内本科生深造率高达92.3%,专业保研率达到38.5%,形成了“以思政塑魂、以交叉赋能、以贯通促学”的拔尖工程人才培养新格局。
其次,针对“人才能力与国家战略需求的错位”问题,学校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依托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金属冶炼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2011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3个国家级平台,打造“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全链条高能级平台支撑体系。积极引入海外顶尖学者,与德国亚琛、澳大利亚莫纳什等高校常态化开展博士联合培养、学术互访与研究交流,团队毕业生先后有30人次前往12所国际知名高校深造,国际知名教授如Alberto教授全职加入团队,多名国际青年学者加入本项目团队深造,构建了国际化融合培养平台,推动了学生开展“顶天立地”的科研实践。学生深度参与的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世界钢铁工业十大要闻”、“2023年30项低碳冶金技术重大进展”。毕业生中80%进入宝武、鞍钢等龙头企业从事关键技术研发,成为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中坚力量。
最后,针对“教学体系与科研及工程实践的脱节”问题,以“实践引领”为核心,构建了“课堂-科研-实践”一体化培养机制。将富氢冶金、智能制造等新工艺作为前沿案例代入课堂。依托迁钢工作站等近50个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实施校企双导师制,以高炉长寿、低碳炼铁等企业真问题作为课题来源,组织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参与企业研发与技术攻关,在真实场景中完成知识转化与能力生成,形成“前沿研究反哺教学、教学成果服务产业”的良性循环,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团队编写的《钢铁冶金学炼铁部分》《冶金工程实验技术》入选“十四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研究生荣获5项国家级科技竞赛奖励(如挑战杯特等奖),全国冶金科技竞赛获奖比例由50%提至65%,特等及一等奖占比由30%提至50%,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与双向赋能。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