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应用情况及辐射效应

成果已形成具有高度可复制性和广泛适用性的钢铁冶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引领工程类研究生教育改革、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实践典范,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显著示范效应与推广价值。
(一)推动学科交叉发展与融合创新

成功推动冶金工程与碳中和、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等交叉融合建设,促进冶金+碳中和、冶金+AI、冶金+大数据等交叉方向发展,构建冶金学科的新增长点。研究生在多学科融合中拓展技术视野,提升复合型能力。

图片

图1 钢铁智能制造及钢铁生产全流程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

(二)协同育人平台不断完善,实现高质量产教融

创建世界钢铁研究院,并与首钢集团、宝武钢铁、建龙集团、河北万丰等建立近50个专家工作站和研究生实践基地,累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1000余项。项目涵盖低碳冶金、大模型等方向。

图2 校企融合及产学研合作

(三)国际合作体系持续拓展

与德国亚琛、澳大利亚莫纳什等高校开展博士联合培养学术互访,团队毕业生先后有30人次前往12所国际知名高校深造,国际知名教授如Alberto教授全职加入团队,国际青年学者活跃参与项目,冶金学科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bf0bdcf6462e2405b1d6c84359c50fe

图3 国际交流及国际合作

(四)课程与科研深度融合,提升育人成效

课程设置以真实科研问题为核心,形成“课堂讲授-项目研究-应用转化”闭环。研究生课程考核以成果汇报、科研服务为主,实现“以研促学”。团队依托中国金属学会引导研究生组织承办世界炼铁大会、世界铁合金大会、中日、中日韩、中澳等国际会议,会议次数由每年3次提至5次;参会人数由每年18人增至30人,15人获得优秀志愿者称号

图4 国际国内会议志愿服务

(五)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广泛

主导制定中国钢铁碳中和技术路线图,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质炭化提质及高炉清洁冶炼关键技术联合研发”项目,相关低碳冶金成果被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列入重点推广计划多项成果入选世界钢铁工业十大要闻低碳冶金技术重大进展,成为我国钢铁产业绿色升级的重要科技支撑。

 图片

图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及世界钢铁工业十大要闻

(六)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学生竞争力显著提升

团队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累计获奖30人次,年均获奖比例提高了20%,全国冶金科技竞赛获奖比例由50%提至65%,特等及一等奖占比由30%提至50%竞赛类型由行业竞赛扩展至“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竞赛,摘得第十八届“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赛银奖、北京赛区一等奖。

图片

图6 挑战杯及互联网+参赛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