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应用情况及辐射效应

开创的以“思政引领、学科交叉、科教/产教融合、数字赋能”为特点,以“培根北科精神”、“打通学科知识壁垒”、“践行全贯通培养”、“实现数字赋能迭代提升”为抓手的材料加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政治过硬、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迭代提升能力强的材料加工专业创新人才落到实处提供了一套长期、稳定、高效、可执行的方法,不仅可以作为本校其他专业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样本,而且对其他高校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培养体系的建立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新工科背景下,面向“材料数字化制造”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获得肯定与推广

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内权威媒体先后报道了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加工专业的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服务企业发展相关成效;材料加工专业应邀在2023年度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研讨会上分享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了以网络慕课、电子教材、在线课堂、材料虚拟实验等模块为主体的材料加工虚拟实验/教研室,月均学习人次过万;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0版《系列材料虚拟实验》获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创新大赛一等奖;提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付华栋获北京高校教学基本功比赛工科组二等奖;持之以恒地进行学科建设,先后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上述表现使得新工科背景下,北科大材料加工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受到“文山学院”、“新疆工程学院”、“河西学院”等中西部高校关注,受邀帮扶上述高校筹备建设新型材料加工专业、构建面向“材料数字化制造”的育人体系

5.png

面向材料数字化制造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推广 


(2)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发表高水平论文或申请专利本科生占比约20%,获“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奖励累计36人次,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生、优秀毕业论文18人次;本科生读研深造比例超过68%、本校深造率超过81%,毕业生在中国航发北京材料研究院、钢研科技集团、有研科技集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关键岗位上发挥主力军作用。其中,于潇受到新闻联播采访并报道优秀事迹,“青春榜样、逆火英雄”陈星翰获得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敬树坤等参与的冬奥志愿者团队获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陈纪杉带队赴贵州为听障儿童讲授10门心理健康、传统文化、职业模拟精品课程,获得中国教育报等权威媒体报道;刘旭东等获得“互联网+”大赛全国银奖,母镕等获得“挑战杯”北京赛区特等奖,张华惟获第九届全国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全国总决赛个人软件赛优秀奖。

(3)推动新学科交叉方向形成,服务行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谢建新院士发起成立了材料大数据联盟,参与单位超过500家,连续两届组织了“智能冶金与材料”国际论坛,打造了材料数字制造领域品牌会议,提升学科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加速了信息、计算机、人工智能与材料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了集成计算材料工程材料大数据数字化制造等新学科方向的形成发展,促成材料基因工程列入教育部二级学科目录;依托与首钢集团、中国重燃、鞍钢集团、中铝集团、华为、博威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的合作平台,培养创新人才100余人,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推动材料数字化制造领域发展。

6.png

推动新学科交叉方向形成,服务行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