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加工专业源于1952年建校之初设立的轧钢专业,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材料加工硕士点和博士点,1987年金属塑性加工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17年材料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与“培优行动”,形成了深厚的学科积淀与鲜明的育人特色。
借助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契机开展系统调研,发现传统材料加工育人体系虽在专业理论教学方面基础扎实,但在学科交叉、科教-产教融合与数字化转型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制约了学生应对未来产业变革的能力。与此同时,材料数字化制造作为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连续规划的重点发展方向,是推动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亟需大批既掌握扎实专业基础、又适应数字化发展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
为破解上述难题,本专业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为依托,全面推进教学体系改革。聚焦材料加工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提出了“材智合一、数字赋能”育人理念,以“培根北科精神”、“打通学科知识壁垒”、“践行全贯通培养”、“实现数字赋能迭代提升”为抓手,构建并实施了“学科交叉、科教-产教融合、数字驱动”的新型育人体系,培养了大批政治过硬、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迭代提升能力强的材料加工专业拔尖创新人才。
具体举措包括:①学科交叉,构建跨单位、跨学科的教学体系与知识体系;②科教/产教融合,践行教学-科研-实践全贯通人才培养模式;③数字赋能,培养学生“数据驱动”的自主迭代提升新能力。
成果实施以来,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效:①专业建设方面,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②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多名教师获教育部/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多本教材入选教育部规划教材;③人才培养方面,学生在本科毕业论文、“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中屡获佳绩;④社会服务方面,帮扶文山学院、新疆工程学院、河西学院等中西部高校建设材料加工专业,示范效应显著;成立了全国新材料大数据创新联盟(会员单位>500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本成果系统回应了传统材料加工育人体系存在的三大教学问题:
(1) 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多学科融合创新能力不足。传统材料加工专业课程体系偏重专业纵深,有限的学时无法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融合创新能力。
(2) 重课堂、轻实践,传统培养体系与材料加工产业需求脱节。以学院为单一主体的培养模式难以提供真实工业场景下的科研与实践训练,学生面向工程应用的技能储备薄弱,与新型材料加工产业人才需求脱节。
(3) 传统知识体系缺乏数字赋能,无法实现自主迭代提升。传统育人体系无法满足数字化转型时代终身学习需求,学生“数据驱动”自主迭代提升、应对未来产业发展能力欠缺。

“材智合一、数字赋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