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①培养了400余名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的高素质人才,20%毕业生到中西部基层贫困地区支教或工作。19届毕业生于潇受到新闻联播采访并报道了学习总书记建党百年重要讲话精神优秀事迹;“青春榜样、逆火英雄”20届毕业生陈星翰获得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1届毕业生敬树坤等参与的冬奥志愿者团队获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22届毕业生陈纪杉带队赴贵州为听障儿童讲授10门心理健康、传统文化、职业模拟精品课程,获得中国教育报等权威媒体报道。②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发表高水平论文或申请专利本科生占比约20%,获“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奖励累计58人次,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生、优秀毕业论文36人次,本科生读研深造比例超过68%、本校深造率超过81%。其中,刘旭东等获得“互联网+”大赛全国银奖,母镕等获得“挑战杯”北京赛区特等奖,张洪涛获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奖章”。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成效
(2)提升材料加工学科影响力,服务行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①谢建新院士发起成立了全国新材料大数据创新联盟,参与单位超过500家,连续两届组织了“智能冶金与材料”国际论坛,打造了材料数字研发制造领域品牌会议,提升了材料加工学科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②联合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共建了中-白先进材料超声辅助成形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先进不锈钢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校企协同育人与多学科交叉融合;③为宝武集团、中国航发、中国重燃、中国核电等大型龙头企业培养创新人才100余人,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推动材料数字化制造领域发展。通过“品牌塑造—平台共建—学科交叉—人才输送”的多维联动,有效引领了材料加工学科发展方向,大幅增强了学校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与行业引领力。
(3)面向“材料数字化制”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获得肯定与推广
①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内权威媒体报道了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加工专业的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服务企业发展相关成效;②应邀在2023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研讨会等专业发展会议上分享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创新;③打造了以网络慕课、电子教材、在线课堂、材料虚拟实验等模块为主体的材料加工虚拟实验/教研室,月均学习人次过万;④持之以恒地进行学科建设,先后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上述表现使得新工科背景下北科大材料加工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受到“文山学院”、“新疆工程学院”、“河西学院”等中西部高校关注,受邀帮扶上述高校筹备建设新型材料加工专业、构建面向“材料数字化制造”的育人体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