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针对传统以深挖和教授专业基础理论为特点材料加工育人体系存在的不足,以服务材料加工产业数字化转型为目标,提出“材智合一、数字赋能”育人理念,构建以“学科交叉、科教/产教融合、数字赋能”为特点的育人体系,解决教学问题的具体举措体现在: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的两次重要回信精神,把“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北科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各环节中,用科学思想、科技前沿、创新精神育人,孕育了《大国钢铁》、《轧钢生产原理与实践》、《材料加工技术前沿》等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构建了老教授成才励志讲座、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等思政平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之中,为新型育人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思政引领育人举措
(1)学科交叉,构建跨单位、跨学科的教学体系与知识体系
整合校内外材料加工学科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鼓励和支持授课青年教师开展学科交叉科研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叉学部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交叉课题、北京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学科交叉项目多项,并将交叉课题研究成果反哺本科生教学,构建了跨二级单位、跨学科的教学体系与知识体系,打造了《材料加工冶金传输原理》、《材料成形智能控制基础与装备》、《材料信息学》、《材料智能设计与制造》等系列材料-冶金-机械-计算机学科交叉课程与相关教材。

学科交叉课程体系
(2)科教/产教融合,践行教学-科研-实践全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实践驱动创新”理念,改革创新人才实践教学规划,将新金属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宽视野、多维度的平台统筹纳入本科生工程实践体系,鼓励与支持学生依托平台参与国家级科研创新项目,科教融合协同增进课堂听课与科研工作效果;通过出国访学、企业顾问、政府挂职、联培博士后等模式提升专业教师队伍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建立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聘请龙头企业一线科技专家担任本科生企业导师,采用“1+1+1”(学生+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培养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科教/产教融合育人举措
(3)数字赋能,培养学生“数据驱动”的自主迭代提升新能力
“数据驱动”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关键特征,应发挥数据驱动效应,以“数据驱动”优化人才能力结构,完善数字赋能材料加工专业育人模式,培养学生具备“数据驱动”的自主迭代提升能力。通过材料加工虚拟实验/教研室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数字化,建成了以涵盖材料加工专业知识、材料数据科学基础、智能制造、工程实践和应用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采集数据、建模分析、服务材料加工”的能力,强化利用数据进行决策的方法与技术。此外,重构材料加工数字化育人框架,构建材料加工学科知识图谱,提升教育数字化水平,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迭代提升学生科研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

数字赋能自主迭代提升体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