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成果已应用于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本成果应用于我校材料、冶金相关专业本科教学工作,直接服务学生8000余人次。先后构建了系列基础课、专业课在线课程、知识图谱、习题、案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其中《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性能》、《金属材料成分、工艺、组织和性能一体化设计虚拟仿真实验》等5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承担2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任务,获批国家级教改项目4项、省部级教改项目4项,校级教改项目27项;获评教育部优秀案例、创新实验室等荣誉,获评北京市优秀本科毕业论文21篇;教师入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荣誉22项;2015年至今,学生在各级科技比赛中获奖337人次,其中一等奖55人次;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获评校级教学成果奖18项,其中特等奖7项。
(2)教学资源已广泛开展校际共享
所构建的系列基础课、专业课在线课程、知识图谱、练习习题、案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金属材料成分、工艺、组织和性能一体化设计虚拟仿真实验”虚拟仿真资源、扫描电镜数智化平台等,通过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研室、教育部重点领域燃气轮机课程虚拟教研室平台,与34所成员高校、大型央企开展共享,显著提升了学生学习成效和创新能力。
(3)教学方式和精准教学评价方法得到推广应用
构建了教学智能体,实现了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的课前、课中、课后与实验四环节的智慧化教学体系与精准教学评价方法得到广泛认可。“基于知识图谱和虚拟仿真的智慧教学新模式”、“ChatGPT辅助教学”两项教学案例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依托“操作预判-偏差预警-智能导引”实验教学方式,兰州理工大学等7所中西部高校、1000余名学生借助数智化平台完成了相关实验、实习与实践课程,操作技能大幅提升,有效促进了西部地区材料教学水平的提升。
(4)教学成果得到广泛认可并形成示范辐射效应
聚焦数字化转型成果凝练,形成了可复制的教学新范式。材料名校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借鉴或应用了本成果,并结合各高校实际开展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虚拟仿真等成果已辐射至162所高校、80门课程,覆盖29个省区,直接受益学生达到13945人次。实验教学数智化平台已辐射全国62所高校,服务近4000名学生。此外,在全国材料院长论坛、全国材料基础课会议、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会议等重要会议分享教学成果25次。吸引日本东北大学、德国科隆大学等境外14所高校来校合作交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