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成果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学校传统优势与特色学科,长期引领我国材料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曾三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5年以来,聚焦于教育教学数智化转型,通过承担国家、省部级与学校教改项目,率先在优质数智化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创新与个性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探索与实践,创新构建出“四维三举、数实融合、智慧精准”的材料人才培养新范式,形成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知识能力素养培养并重、精准成效评价导引个性化培养的教育教学成果。
(1)打造了“四维联动、三体并举”的数智化教学资源,提升教育资源可及性,推动资源共享。建设了“思政案例-课程集群-仿真实验-数实融合实验”四维联动数智化教学资源,建成材料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图谱、慕课和高质量教材,形成了线上线下结合、课内外贯通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了“在线课程—虚拟教研室—数智化平台”三体并举的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实验教学资源数智化升级。
(2)构建了“四维协同、三体并举”的数智化教学模式,强化知识、能力与素养并重培养,提升教学成效。形成了“课前—课中—课后—实验”四维协同教学新方式,搜集教学全过程、个性化数据。建立了“学情精准画像—教学动态调适—过程智能纠偏”三体协同机制,实现精准诊断和个性化引导,形成“理论教学线上线下融合、实验教学数实结合、教学评价数据驱动”的智慧化方式。
(3)创建了“四维融合、三体并举”的精准化教学评价方法,强化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化发展。建立了“课程思政—理论教学—虚拟仿真—数实融合”四维全过程个性化客观数据搜集与分析体系,发现知识缺口、实施智能导引并适配教学资源。构建出“精准诊断—智能导引—靶向培养”三体并举机制,推动形成过程可追踪、评价可量化、反馈智能化。
成果应用于本校材料、冶金等专业学生超过8000余人次,先后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5个;《材料科学基础》等5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改革成果入选教育部优秀案例3个;学生学习效果显著提升,2015年以来,学生在各级科技比赛中获奖337人次,其中一等奖55人次。成果已推广至全国29个省区的162所高校,直接受益学生逾1.39万人次;吸引海内外60余所高校来校开展交流。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本成果重点解决以下教育教学问题:
①教学资源不均,先进且系统的教学资源可及性不足,不利于知识传授;
②教学方式受限,制约学生对复杂专业知识深入学习,不利于能力培养;
③过程评价不足,个性化人才培养缺乏精准过程指引,不利于素养培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