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简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重要回信精神,学校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工程应用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创新实施“一生双师百企千人”行业特色高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成果包括:
(1)提出了“思教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赛教融合”四融协同工程创新人才教育模式;
(2)重构了“工学交替-学科交叉-多元交互”三交互促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3)建立了“能力评价+持续改进”双轮驱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该模式通过推动高校科研梯队与企业创新基地“两结合”,实现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和科技创新的“三统一”,推进高素质人才和科研成果“双转移”,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能力、教师教育教学和科技创新能力、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学校服务社会能力“四提升”。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牵头成立“中国冶金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新时代高校“钢筋铁骨”育人共同体。“新材料高精尖产业创新人才协同培养平台”“低碳智慧冶金卓越工程人才联合培养平台”“京津冀钢铁绿色制造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入选北京本科高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3个,与中国宝武、华为等企业共建智能制造等联合实验室。与167家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每年组织2000余名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实践,深度参与校企联合研发项目。
实践成效显著,学生进入钢铁、制造等重点领域企业比例连续超60%,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8.94%;年均超万人次参加“挑战杯”等30余项高水平科创竞赛,团队屡获全国荣誉。相关经验被教育部简报收录并获国家级媒体多次报道,为全国行业高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成功范例。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