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创新点
(1)构建“四融协同”全链条育人体系,实现育人模式结构化创新
突破传统分段式、单维度育人局限,以系统思维整合思教、产教、科教、赛教四大维度,通过思教融合强化价值引领、产教融合锻造工程素质、科教融合培育创新思维、赛教融合提升实践能力,形成全链条工程人才培养新范式。在价值塑造层面,创新“思政引领+工程素养”双核驱动机制,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企业思政教育活动等实现理想信念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在能力培养层面,通过搭建覆盖钢铁全流程的产教平台、校企双导师团队、纵向科研梯队及本硕贯通的赛教融合体系,实现工程素质、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协同培育。该体系显著提升了育人的整体性与协同性,突破了学科壁垒与教育环节割裂问题。
(2)创立“三交互促”培养路径,推动工程教育范式多维转型
以“工学交替-学科交叉-多元交互”为核心,重构培养过程与资源组织方式。创新实施“三阶段工学交替”模式,通过通识、专业、综合三阶段的递进式企业实践与校内学习循环,实现从知识输入到能力生成的转化;构建跨学科交叉创新专业方向,通过智能采矿、低碳冶金、新材料、智能制造、智慧能源、工业智能、碳中和等七大方向突破传统专业边界,并依托课程重构与微专业建设实现深度学科融合;建立“多元交互”机制,通过智慧教学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及虚拟教研室,实现师生、校企、虚实之间的高效互动与资源协同。该路径有效解决了工程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科单一化、教学资源孤岛化等问题。
(3)形成“双轮驱动”质量保障机制,创新评价与改进的系统化方法
构建以“能力评价+持续改进”为核心的双轮驱动质量保障体系。在评价机制上,创新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覆盖、智能化支撑的复合式评价模式,整合校内校外双循环评价,引入AI赋能的数据分析系统,实现从知识掌握到创新价值的多维度能力画像;在改进机制上,建立“反向设计-正向实施-评价反馈”闭环,依托三级监测体系、毕业追踪调查及企业需求反馈,动态调整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并通过“三元战略”教师发展机制、“竞赛学分置换”等政策创新激发体系活力。该机制实现了从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从静态管理向动态反馈的系统转变,提升了质量保障的科学性与适应性。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