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形成的背景

机器人技术具有学科交叉性强、技术前沿变化快、实践性强等特点,相关教学大多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PBL),需要组成跨专业团队,通过协作完成任务。机器人竞赛正是符合机器人技术特点和项目式教学特点的良好形式:紧跟前沿设置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限定一定的时间和资源,需要形成跨专业团队,通过大量实践操作获得结果。

为响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破解新工科建设中“学科壁垒割裂、实践能力脱节”的育人痛点,本项目团队自2013年起设计并创办ROBOTAC(Robot+Tactic,机器人+战术策略)机器人赛事,系统探索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实施。大赛通过任务分析、方案设计、开发调试、对抗竞技、美观优化、作品呈现等多样化形式,引导学生突破学科壁垒、开展跨界合作,在真实场景中锻炼系统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通过10余年探索实践,目前已建立起包括“工程+设计”、“本科+高职”、“高校+企业”多元协同的赛事运行体系。赛事于2015年被纳入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体系,并于2019年被纳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体系。

大赛已连续举办11届,形成每年有100余所本科及高职院校,2500余名工程与设计类学生参赛,覆盖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规模。引导参赛校建立机器人社团、实验室及团队宣传矩阵;建立技术开源资料库,出版竞赛机器人案例教材,开设多门赛课结合的项目式课程。每年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全国已建立3个赛事训练基地,并将ROBOTAC赛项纳入9个省级大学生机器人赛事。出版赛事组织工作手册,自主研发竞技机器人裁判系统、直播系统,发表多篇技术及教研论文,获得专利和软著各2项。连续举办首都高校来华留学生机器人竞赛,京港、京台大学生机器人交流营,并为张江人形机器人创新创业大赛、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等重要科技赛事提供技术支持。赛事各要素关系及组织模式见图1。

图片1.png

图1 ROBOTAC机器人竞赛各要素关系及组织模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