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为响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破解新工科建设中“学科壁垒割裂、实践能力脱节”的育人痛点,本项目团队自2013年起设计并创办ROBOTAC(Robot+Tactic,机器人+战术策略)机器人赛事,系统探索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实施。大赛通过任务分析、方案设计、开发调试、对抗竞技、美观优化、作品呈现等多样化形式,引导学生突破学科壁垒、开展跨界合作,在真实场景中锻炼系统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通过10余年探索实践,目前已建立起包括+设计”、“本科+高职”、“高校+企业多元协同的赛事运行体系ROBOTAC赛2015年被纳入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体系,并于2019年被纳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体系。

大赛已连续举办11届,形成每年有100余所本科及高职院校,2500余名工程与设计类学生参赛,覆盖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规模。引导参赛校建立机器人社团、实验室及团队宣传矩阵;建立技术开源资料库,出版竞赛机器人案例教材,开设多门赛课结合的项目式课程。每年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全国建立3个赛事训练基地,并将ROBOTAC赛项纳入9个省级大学生机器人赛事。出版赛事组织工作手册,自主研发竞技机器人裁判系统、直播系统,发表多篇技术及教研论文,获得专利和软著各2项。连续举办首都高校来华留学生机器人竞赛,京港、京台大学生机器人交流营,并为张江人形机器人创新创业大赛、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等重要科技赛事提供技术支持。

 

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如下:

引导学生深度投入激发专业兴趣的竞赛项目“少”。很多竞赛题目设置仅基于技术因素,对如何激发学生动力考虑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兴趣,出现“为赛而赛”的现象,赛后未继续该方向的研究。

本科、高职同台竞技、深入交流机会“少”。本科与高职院校在教育资源、教学研究和竞赛内容等方面相对分离,难以满足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对不同岗位人才密切协作的需求。

工程+艺术有机融合的项目式平台“缺”。工程专业学生侧重数理与行业知识,对于设计基本原则了解不足;设计专业学生偏重美学和用户需求,对工程原理和实现流程相对陌生,导致工程类作品缺乏设计美感,设计类作品难以通过工程方法被有效实现。

赛教融合、产教互促的有效机制“缺”。高校课程实践环节相对不足,竞赛和课程内容设置与企业实际技能需求不匹配,缺乏促进校企融合的有效机制,导致人才培养产出和企业用人需求存在脱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