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①新创特色赛事,点燃学生参与激情
秉承创办“有趣、有价值”机器人比赛的初心和“创造高峰体验科技赛事,点燃参与者激情”的使命,项目团队自2013年起进行研究开发,在规则设计、道具创新、裁判系统、视觉呈现、直播技术等方面持续迭代。设计上坚持“问学生志趣变方法”的理念,将“5G时代”等前沿科技、“长城烽火”等民族文化、“亚运荣耀”等时事热点融入赛事主题,为比赛赋予了游戏性、设计感与文化内涵。提出了“唯热爱不负青春”的年轻化赛事宣传口号,并建立了赛事全媒体宣传平台。
②开展跨界合作,深化赛教融合实践
建立“专家工作委员会”,组建涵盖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的多类型跨界专家库,负责规则审定、赛项评审与技术标准制定。依托参赛高校的指导教师成立“竞赛委员会”,参与技术开源、赛事宣讲、裁判执裁与仲裁监督等组织工作。两大委员会联合编写出版教材《竞技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工业机器人及其应用》,编写参赛指南并定期举办技术培训,各参赛高校开设赛课结合实践课、组织校内竞赛。通过持续举办ROBOTAC省赛、国际教育产业论坛、京港京台大学生交流营、国际邀请赛、来华留学生机器人大赛等活动,链接海内外资源,促进跨区域交流与合作。
③搭建跨学科平台,工程艺术深度融合
教学团队围绕比赛道具与机器人造型的研发需求,建设“数码设计实验室”,为工科与设计类学生提供融合实践平台。将竞赛需求融入工业设计课程与毕业设计选题,由跨专业导师联合指导、跨专业学生团队参与,共同完成基于工程模型的规则动画、比赛道具外观与机器人造型设计、模型制作等任务,参与师生多次在设计类大赛中获奖。连续举办“新媒体创意赛”,吸引更广泛专业学生参与;设置三维数字设计赛道,吸引近百所设计专业院校参赛。
④推进产教融合,建立校企互促机制
高校通过联合企业设置实习实践课题、共同指导毕业设计,为学生提供实际项目,有效降低企业招聘及培养成本。企业通过研发投入、技术支持等方式,为大赛提供资金与资源支持,节省大赛研发成本,相关成果在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和中国机器人峰会等平台进行联合展示;疫情期间,与企业联合开发线上比赛系统,成功举办三届线上赛事,保障赛事连续;与全国3D大赛达成战略合作,共同设置“ROBOTAC-3D设计”专项赛,丰富参赛形式与内容;与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共同组织“三维数字设计赛”,鼓励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使用国产软件进行机器人外观与比赛场景的设计创作。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