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成果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钢铁生产全流程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于201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2015年获评“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平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基于钢铁生产虚拟仿真的跨学科实践教学模式。
跨学科教育是后工业时代科技知识生产方式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平台从教学环境、教学资源、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共享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跨学科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一是以钢铁生产系统为背景和载体进行“资源模块化、功能层次化”开发,全方位构建跨学科实践教学平台;二是搭建“基础、综合、创新”三个层次课程体系,构建“分层递进、循环迭代”的跨学科实践学习过程;三是采取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组成“虚拟仿真实践讲师团”,面向全校师生和兄弟高校构建“全体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共享机制,形成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跨学科实践教学长效机制。
跨学科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层面可以表述为: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目标,以问题为纽带或以项目为主要组织形式,将具有跨学科知识技能的教师或由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师团队与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平等参与主体,充分利用跨学科教学环境(实验室或平台),采用对话、研讨、合作等方式,建设和实施跨学科课程的过程和方法。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 实践教学资源分散,多学科交叉教学环境不足,跨学科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的系统性尚显不足。
校内实践资源往往分布在各教学单位,而各单位的教学资源往往局限于学科专业,跨学科属性较弱,也不利于系统构建跨学科实践教学平台。专业学院不好突破这种局限性,而教师和学生也只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很难形成跨学科的实践教学课堂。
(2) 工业实践学习环节分专业、分地域、分学年开展,基于工业环境的工程实践课程体系的严密性尚显不足。
传统的工业实践学习环节,往往是各学院或各系所自行安排,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也是隔年开展,所在实习企业的条件也是差别较大。在这个前提下,工业实践学习环节很难形成系统严密的课程体系,往往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被忽视。
(3) 工业实践教师囿于专业方向,难于突破跨专业教学;学生囿于所属专业,难于实现跨专业实践。
工业实践的跨专业属性比较强,而指导实践的专业教师个人往往囿于自身的专业方向,很难做到什么都明白。参加工业实践的学生,往往由本专业的教师带领进行实习,同行的也都是本专业的同学,大大局限了工业实践中的跨专业学习体验。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