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的创新点

(一)体系创新:“一向四合”培育“技术型管理者”的管理类专硕教育体系

针对制造业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等新态势的新要求,立足行业特色、结合工科优势,重塑了管理类专硕培养体系,以服务制造业强国战略为一个导向、工管经管双向贯通、“战略-运营-技术”三层深入、集合型思政建设、融合型培养模式、契合型教学设计、聚合型机制创新“四合”协同培养大批懂技术、懂管理、懂创新的“技术型管理者”,实业兴国、实干兴邦

(二)模式创新:“制造+科技+产教+交叉”重塑双链四融培养模式

课程链上,重构“管理课程—工科课程—实践课程”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技术驱动、工管交叉、管理赋能的知识框架;在能力链上,设计“技术解码—价值创造—竞争力构建”三阶递进培养模式,推动学生在真实问题中形成复合能力。

学科交叉融通层面,打通学科边界,建设经管与工科跨学科课程资源池;在产教融合方面,强调真实场景、真实问题、真实流程与真实评价的“四真”制造实训体系,深度嵌入制造实践;在科研教学融合方面,建立“科研项目—教学案例—竞赛课题—创业孵化”四维转化机制,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在国际资源融合方面,通过三大国际认证标准引领,推动培养模式与国际标准接轨。

(三)路径创新:“共创共建、共享共赢”构筑“动态优化、持续改进”的实施路径

校企共创机制,与制造业龙头企业联合共建人才培养共同体,将学生送往企业技术管理岗,同时吸引企业的技术人才进入学校深造;依托校外导师制度,推动制造业高管深度参与课程教学

资源共建机制,搭建制造管理案例共享平台,建设技术管理者实训基地,形成案例资源与技术转化的双重支撑

成果共享机制协同优势学科与相关产业共同培育人才培养研究成果,推动培养经验标准化、知识化

发展共赢机制,联合制定相关行业技术管理人才职业能力标准,发布相关制造业发展报告,并依托国际三大认证建立循环改进机制,实现标准动态优化与培养模式持续提升。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