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注重论文前置环节,筑牢研究能力根基 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增设学术训练类课程模块。开题前必修论文写作相关课程,工程类研究生必修工程伦理,夯实学术规范基础。开设《学科前沿专题》《学术文献检索与分析》等科学研究导向类讲座,作为学术活动必修环节,帮助学生快速定位研究热点、识别领域空白;支持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规定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一次国际会议,并予以全额资助。鼓励导师在开题前布置短周期科研实训任务,引导学生提前实践科研选题、方案设计、数据采集、结果总结等关键环节,做好能力储备。 (2)严格培养过程管理,把控研究方向进度 突出全程质量管理。开题、中期答辩由学科或学院统一组织,多位专家独立判断,避免“单一视角盲区”,标准更加刚性统一。设置开题、中期通过率要求,未通过考核的学生须延期3个月重新答辩。健全督导工作机制,对论文开题、中期及答辩等关键环节进行全面检查,校院两级督导协同联动,实现博士生培养环节督导全覆盖,硕士生培养环节督导随机抽检。 
 (3)强化技术标准支撑,主动提高规范水平 创立多维模板体系。围绕不同研究生群体论文撰写需要,分类开发“工、理、文”多学科、“中文+英文”双语、“Word+LaTeX”双版本论文模板,形成特色鲜明的模板体系。开展论文格式自检。搭建学位论文格式检测系统,提前发现格式错误,导师聚焦内容核心,提升指导效率。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整合盲审和查重渠道,对盲审、答辩直至授学位后公开的所有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查,消除版本差异风险;设立校内查重数据库,将同批次其他学生论文及未获公开授权的存档论文纳入查重范围。 
 (4)多元主体参与评阅,确保结果精准高效 开发论文评阅系统。针对学校行业特色鲜明、研究领域日益增多的实际,自建论文评阅系统,由学科根据研究方向相关度、行业背景代表性聘请盲评专家,交叉学科等新兴研究领域论文接审率大幅提高,送审周期显著下降。开展评阅质量检查,学位授予后对当批次论文评阅书进行全面统计,由分委员会对与答辩成绩偏离度较高的专家意见进行分析认定,对把关不严的专家进行动态调整。建立评阅意见申述机制,确保公正性兜底措施 。 (5)确保答辩验收质量,持续发挥优化作用 杜绝“走过场”评阅。规定每位答辩委员原则上至少提出一项改进意见,倒逼专家加大评审深度,提升意见有效性,强制暴露论文潜在缺陷。压实答辩专家责任。明确专家为答辩学术评价直接责任人,名单随学位论文对社会公开;如抽检出现问题论文,答辩专家需承担相应责任。修改情况多级核查。导师、分委员会审核论文修改情况,学校再通过查重系统+专家盲审双验证,未达标准不予提交学位评定。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