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了“三位一体”的系统部署,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学位论文/实践成果是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集中体现,直接体现了研究生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也体现了研究生的科学思维、逻辑表达和学术规范等基本素质,更体现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心,也是学校育人水平的重要指标,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任务之一。

我校自2018年探索并实施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提升工程,推进学位论文质量监控智能化,加强全过程管理,构建以“筑牢根基”为目标的学位申请前端流程管理路径,形成以“监管到位”为导向的培养过程管理模式,创新以“支撑有力”为理念的学术规范管控架构,打造以“精准高效”为特点的学术评价体系,健全以“闭环验收”为宗旨的答辩质量保障机制,构建了前置基础扎实环节监管严格学术规范明确评阅客观权威答辩把关有效“五位一体”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全链条规范的学位论文监督评价机制,为拔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坚实保障。

成果实施后,研究生能更快转换至研究者身份,科学研究及论文写作学术规范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指导教师劳动负荷大幅减少、满意度高。盲评制度实施后,初审拦截率由公开送审时期的0.2%变为2.7%,执行盲评的单位未出现抽检问题论文,把关作用明显。评阅系统结果返回周期较第三方平台缩短50%以上,专家意见获导师学生高度认可。近年年均获全国一级学会优秀学位论文30篇以上,较2018年增长近5倍,2024年4 篇论文获评为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成果相关制度、平台及工作举措已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南大学、兰州大学等全国 30 余所高校中得到推广和应用,论文质量提升成效获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肯定。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学术思维缺乏系统训练,关键培养环节把关不严。缺乏系统化的学术研究技能教学,进入论文研究阶段时检索和写作等基础能力偏薄弱,影响研究效率;开题、中期由导师组织,评审过程存在“走过场”流于形式,没有刚性淘汰。

(2)学术规范要求参差不齐,导师指导任务烦琐重复。各学科专业学位论文模板要求不统一,格式标准陈旧,学生使用不便。对学位论文原创性检查、写作规范检查主要依靠学生自我检查、导师审核把关,效率低下,同时挤占导师大量精力,影响对内容的指导。

(3)评阅修改监督机制缺乏,答辩偏重结果忽视效果。以往硕士论文由导师推荐评阅专家,打感情分等非学术因素难以规避,容易导致非客观评价;学科以学术论文质量评价替代学位论文质量评价。送审通过后,研究生修改完善论文缺乏监督,对答辩专家所研提意见采纳修改不积极,监督把关作用不显著。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