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推动国际教育精准匹配国家战略人才需求
1.学科筑基,校企协同育人才
落实回信精神,以“钢筋铁骨”育人为主线,依托“双一流”学科优势,与印尼永青集团、马来西亚东钢集团等海外龙头企业共建“钢铁脊梁”产教融合平台,开展冶金工程专业人才成建制培养,近百名校企管培生通过特色班入校系统学习。
2.制度固本,系统谋划长效发展
制定《北京科技大学来华留学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等系列顶层设计制度,明确发展目标,为来华留学教育的规范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创新驱动,激发学院内生动力
在北京市高校中首创“校级来华留学发展项目”,通过专项经费支持(首期投入近300万元)与绩效考核双向引导,推动学院自主设立来华留学发展项目,形成校院协同、提质增效的发展机制。
(二)建强国际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和质量保障体系
1.推行“五导协同”,优化培养全过程
首创“学习引导、学风主导、课堂督导、学业辅导、学位指导”五导协同培养模式,覆盖入学、课程、科研、毕业全流程,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保障国际研究生培养不间断、质量不降低。
2.夯实课程基础,打造全英文金课集群
设立来华留学全英文授课课程建设项目,首次将慕课建设、混合式教学改革融入其中,持续推进课程内涵升级与教学创新;同步打造来华留学品牌课程及“金课”群,覆盖学校9个核心专业,构建高水平全英文课程体系。
3.健全反馈机制,构建多元质量监控体系
系统修订国际研究生培养方案,建立“检查—反馈—改进”闭环机制,推行校院两级督导联动全覆盖,将结果纳入学院绩效考核,持续推动教学质量提升。
(三)落实回信精神打造全方位国情教育模式
1.融入第一课堂,强化文化认同根基
将《中国概况》《科技汉语》等课程深度融入培养方案,构建分层分类的国情课程矩阵。在首批14门课程建设项目中重点支持4门国情类课程,夯实语言能力与文化认同双基础。
2.拓展实践平台,增强体验式育人实效
建立甘肃秦安县国情教育基地等多个实践平台,组织国际学生参与国庆游行、冬奥会等重大活动,举办“中国国情教育”移动课堂;构建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在“互联网+”等竞赛中屡获国家级奖项;全年开展国际文化节、“贝壳留声”等品牌活动百余场,强化实践育人功能。
3.赋能新媒体矩阵,创新数字化传播模式
打造“留学北科”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网络直播间等融媒体矩阵,开设“文化中国”“看到中国”等栏目,年均发布作品200余部,观看量超百万,提升中国故事的传播力与感染力。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