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成果简介

国际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支柱,肩负着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特殊使命,其质量直接关乎国家全球人才竞争力和教育话语权。在当今人才竞争格局深刻重构的背景下,国际研究生教育面培养模式滞后、质量保障薄弱、国情教育不足三大核心问题,国际研究生教育提质增效迫在眉睫。

北京科技大学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自1954年招收首批来华留学生以来,已为近180个国家培养了万余名专业人才,成为“留学中国”品牌建设的标杆院校。2020年和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给学校巴基斯坦留学生和老教授回信,为新时代国际研究生教育确立了“民心相通”钢筋铁骨双重培养标准。

学校以回信精神为根本遵循,紧扣提质增效的核心目标,通过夯实 “培养模式”根基 、建强 “质量保障” 核心、激活 “价值认同” 关键,创新构建三体融合机制,实现国际研究生培养质量跨越式提升。学校以A等成绩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获最长8年有效期),获批首批国家级中外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连续三年荣获教育部“留学中国最佳合作伙伴”称号,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知华友华爱华”国际人才培养“北科范式”。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制度机制层面:破解国际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结构性脱节问题

当前“一带一路” 沿线企业海外发展对高层次国际人才具有迫切需求,而由于专业人才培养不平衡造成国际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存在结构性脱节的问题,如何解决该难题以便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是新时代国际研究生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2.教学培养层面:解决教育国际化培养质量和保障体系薄弱问题

当前国际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这是由于存在英文授课项目质量参差、课程体系国际化不足、质量保障机制缺失等共性难题。如何补齐国际研究生培养质量和保障机制的短板,解决普遍存在的课程适配性不足、英文授课效果不佳等问题,是教育培养环节亟待解决的难题。

3. 人文交流层面:突破文化育人碎片化与认同建构机制缺失问题

新时代国际研究生对中国发展的认知呈现“碎片化”和“表面化”特征,问题根源于第二课堂系统性不足、中外交流深度不够、实践平台缺乏等短板。如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多角度全方位地深化中国国情教育,使国际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感知中国,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落实总书记回信精神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