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成果简介】
自创建国内首个岩石力学教研室以来,北京科技大学力学学科支撑了矿业、土木、冶金等行业特色学科群发展,成为学校的“基础底座、技术纽带、创新引擎”,夯实了人才自主培养与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
新时代矿冶行业转型发展过程中,行业特色高校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面临基础与应用协同、课程与行业多样化适配、能力与创新需求匹配的问题,经过20余年探索与实践,形成多层次、多维度融合育人体系与实践范式。取得成果如下:
(1)以力学深厚基础理论应对矿冶行业转型挑战,确立了适用行业特色高校的“强本固基”思想引领、“力学赋能”交叉融合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教育理念;
(2)面向矿业、土木、冶金等专业人才需求能力画像,以“专业导向、能力为本”为牵引,构建了“基础理论—专业拓展—创新创业实践”多层次递进课程体系;
(3)打造“课程—实践—科研—竞赛”一体化平台,构建了课程思政浸润下的产教研赛多维度育人模式,全面提升行业特色高校力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水平。
该成果实施以来,学生培养效果显著提升,近五年本科毕业生深造及在重点领域(矿山开采、钢铁冶金、航空航天、部队国防等)岗位就业比例从2021年88.6%逐年增至2025年94.4%。科创活动参与率超90%,项目完成人直接指导学生获互联网+、挑战杯等国赛金奖及一等奖7项。教学资源方面,建成国家及北京市精品课程3门次,《岩石力学与工程》等精品在线课程选课人数超6万人次,《工程力学》国内累计印刷215万册被200余所高校选用,《工程流体力学(英文版)》国外累计下载超4.4万次。师资方面,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宝钢优秀教师4人,获评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该成果得到教育部力学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李俊峰为组长的鉴定委员会高度认可,在行业特色高校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已在30余所高校推广,具有重要的推广示范价值。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矿冶行业转型发展对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协同的新挑战
新时代矿冶行业绿色、智能化转型要求人才培养从应用创新向基础创新转变,基础学科的育人潜力未能充分转化为对新时代矿冶行业变革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2)行业多样化与对课程体系适配的新要求
面向矿冶行业上下游全链条转型,人才培养呈现更强的差异化与个性化趋势,尤其在“力学赋能”方面,更需依据专业特色设计有区分度的培养路径。
(3)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滞后于行业创新需求
现有课程、实践与学科前沿、产业需求的联动有待加强,专业赋能与创新应用效果不彰,难以满足行业对基础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