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主要完成人情况
第(1)完成人姓名 |
蔡美峰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43年05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1967年07月 |
高校教龄 |
45 |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现任党政职务 |
无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 |
联系电话 |
13701252928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理论、实践教学/岩石力学 |
电子信箱 |
caimeifeng@ustb.edu.cn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1)2025年,北京科技大学第32届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2003、2007、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3)2010年,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 (4)2009年,全国模范教师; (5)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6)2008年,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 (7)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
||
|
统筹本成果的顶层设计与系统实践,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与产教融合育人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具体如下: (1)创设“强本固基·力学赋能”教育理念,引领行业特色高校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获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教育事迹收录于中国科协《礼赞·科学家精神》,彰显在精神传承与教育实践中的引领作用。 (2)主持建设《岩石力学与工程》国家级精品课与在线开放课,累计选课超6万人次,示范效应显著;主编《岩石力学与工程》获国家级教材奖,构建高质量资源体系。 (3)推动与中国五矿等企业深度合作,以真实课题驱动学生科研,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创竞赛奖;以高水平科研反哺教学,强化教学团队的学术引领与育人使命。 (4)连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教育委员会主席16年,持续将教育理念与实践成果推广至国际学界。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第(2)完成人姓名 |
宋洪庆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82年01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09年11月 |
高校教龄 |
15 |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教务处副处长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 |
联系电话 |
13488839369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高等教育管理/流体力学 |
电子信箱 |
songhongqing@ustb.edu.cn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1)2023年、2025年,北京科技大学第31届及32届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2023年,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优秀指导教师 (3)2023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优秀指导教师 (4)2022、2023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优秀指导教师奖3人次; (5)2017年,北京市科技新星; (6)2013年,北京高校青年英才。 |
||
|
深度参与了育人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尤其在多层次课程体系构建与产教研赛多维度育人方面作出了核心贡献。具体如下: (1)牵头设计“基础理论—专业拓展—创新创业实践”三层课程架构,实现专业导向的分层教学与能力递进。 (2)推动模块化教学与个性化考核改革,强化差异化培养路径,提升课程体系行业适配性。 (3)负责《工程流体力学(英文版)》编写与海外推广,全球下载超4.4万次;累计主编教材3部、发表教研论文5篇。 (4)指导学生跨学科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获国家级奖项,强化创新实践能力。 (5)构建“课程—竞赛—创业”贯通机制,推动学生成果转化为专利与创业项目,提升学创融合效能。 (6)践行“力学赋能”理念,科教融合与创新引领,学生发表多篇SCI论文、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第(3)完成人姓名 |
苗胜军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79年01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06年04月 |
高校教龄 |
19 |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 |
联系电话 |
13671006571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高等教育管理/矿山工程力学 |
电子信箱 |
miaoshengjun@ustb.edu.cn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1)2025年,北京科技大学第32届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2024年,全国高等学校(智能)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二等奖指导教师; (3)2022年、2023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指导教师; (4)2022年、2023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优秀创新创业导师/指导教师”; (5)2022年,北京高等学校优秀专业课主讲教师; (6)2010年,国家级高等学校精品课程骨干教师。 |
||
|
在多层次课程体系构建与产教研赛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具体贡献如下: (1)牵头负责“岩石力学与工程”等核心课程建设,主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与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推动课程体系模块化重构与资源升级。 (2)设计并实施“基础—拓展—能力”三模块教学路径,推进分层教学与个性化考核,强化专业导向与跨学科能力融合。 (3)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将行业使命与绿色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拓展实践育人阵地至产学研一线。 (4)持续指导学生参与高水平学科竞赛与创新实践,促进“学—创—用”贯通,助力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与专业作品赛中屡获佳绩。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第(4)完成人姓名 |
钟日晨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86年11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14年07月 |
高校教龄 |
11 |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 |
联系电话 |
13671320438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高等教学管理/地质力学 |
电子信箱 |
zhongrichen@126.com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1)2025年,北京科技大学第32届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2025年,获第一届新时代高校“钢筋铁骨”育人共同体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3)2024年,获中国稀土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4)指导学生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2023年)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二等奖(2022年); (5)2018年,入选第四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6)2017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 |
||
|
在成果的课程体系创新与产教研赛融合育人模式构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具体贡献如下: (1)牵头构建产学研协同教学体系,推动校企合作与科研资源向教学转化,强化课程内容与行业前沿的紧密衔接。 (2)将岩石力学与地球化学前沿成果融入课程体系,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推动教学内容与科研实践深度融合。 (3)系统指导学生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高水平竞赛,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助力多项竞赛成果落地。 (4)参与设计并实施“课程—实践—科研—竞赛”一体化育人路径,推进多层次课程体系与思政融合模式的有效落地。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第(5)完成人姓名 |
郭奇峰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85年04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14年03月 |
高校教龄 |
9 |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 |
联系电话 |
13811388596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高等教育管理/矿山工程力学 |
电子信箱 |
guoqifeng@ustb.edu.cn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1)2025年,北京科技大学第32届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2024年,北京科技大学“十佳班主任”。 (3)2022年,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4)2022年,北京科技大学“师德先锋”; (5)2021年,北京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
||
|
聚焦课程体系创新与产教研赛融合育人模式构建,以思政引领贯穿人才培养全链条,系统推进多层次递进课程新体系建设。具体贡献如下: (1)推动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强化行业使命与绿色理念融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牵头构建矿业新工科“4+3+2”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校企协同与真实场景任务驱动,深化产教研赛融合育人机制。 (3)系统设计“学-研-创-实”递进路径,依托竞赛训练与成果转化,提升学生复杂工程问题求解与系统集成能力。 (4)持续推进土木工程等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强化新工科背景下教学资源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第(6)完成人姓名 |
宋智勇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79年10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06年09月 |
高校教龄 |
11 |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力学科学与工程系主任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 |
联系电话 |
13811401310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高等教育管理/渗流力学 |
电子信箱 |
songzhy@ustb.edu.cn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1)2023及2025年,北京科技大学第31届及32届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2024年,北京科技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 (3)2024年及2022年,北京科技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 (4)2022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专利优秀奖; (5)2021年,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
||
|
在课程体系创新与产教研赛融合育人模式构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具体贡献如下: (1)将低流度油藏多场多相渗流理论等前沿成果融入流体力学课程教学与毕业设计指导。 (2)创新构建以创新创业竞赛为驱动的复合型力学人才培养体系。 (3)连续入选校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及两届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 (4)指导学生共同申请获批多项石化行业核心专利,获省部级专利优秀奖。 (5)出版教材1部,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有效转化。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第(7)完成人姓名 |
李长洪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2年10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1986年07月 |
高校教龄 |
39 |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无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 |
联系电话 |
13701252926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理论、实践教学/矿山岩石力学 |
电子信箱 |
lch@ustb.edu.cn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1)2025年,北京科技大学第32届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2013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 (3)2012年,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4)2012年,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 (5)2010年,北京市教学名师奖; (6)2008年,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7)2003年及2007年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 (8)199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 |
||
|
在课程体系创新与产教研赛融合育人模式构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具体贡献如下: (1)依托主持及参与百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深厚积累,为课程内容更新与实验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科研支撑与前沿案例。 (2)合著专著2部、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系统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材体系与课堂教学,促进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3)主导《岩石力学与工程》国家精品课程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获评北京市精品课程与教学名师,推动课程质量持续提升。 (4)践行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理念,以科研优势反哺教学创新。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第(8)完成人姓名 |
魏培君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4年01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1987年03月 |
高校教龄 |
28 |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无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 |
联系电话 |
13011057325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理论、实践教学/固体力学 |
电子信箱 |
weipj@ustb.edu.cn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1)2024及2025年,北京科技大学第31届及32届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2020年,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工程力学E》 |
||
|
在课程体系创新与产教研赛融合育人模式构建方面,依托在力学课程建设与教材编著的深厚积累,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贡献如下: (1)负责理论力学及工程力学核心课程建设,系统推进课程内容更新与教学模式改革,夯实学生力学理论基础。 (2)编著《弹性波理论》《数学物理方程》等高水平教材,将前沿研究成果系统融入教学资源,支撑分层教学需求。 (3)主持建设“工程力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于2020年上线慕课平台,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与混合式教学创新。 (4)主导“工程力学”第5版教材修订出版,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材体系,持续推动高等力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升级。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第(9)完成人姓名 |
杨连枝 |
性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82年04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12年07月 |
高校教龄 |
11 |
专业技术职称 |
副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力学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 |
联系电话 |
13811087207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高等教育管理/流体力学 |
电子信箱 |
lianzhiyang@ustb.edu.cn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1)2023及2025年,北京科技大学第31届及32届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2023年,北京科技大学第一届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3)2021年,北京科技大学十佳班主任; (4)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9年)及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2018年) |
||
|
以“课程—教材—平台”一体化为牵引,构建面向不同工科专业的分层力学课程体系,贯通科研反哺教学与线上线下协同,示范高等力学教学新模式。具体贡献如下: (1)负责混合式教学+翻转研讨+模拟/仿真+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建设,主持/参与教改项目7项。 (2)主持北科大首批产学研融合课程,将渗流与流体力学成果转化为专题案例与虚拟仿真模块,集成大模型问答与学情跟踪,提升互动与精准评价。 (3)创新“学业-科研-竞赛”三位一体导师制,多年连续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强化了教赛联动与实践育人效果。 (4)与本校创新创业中心合作,开设专创课程《碳储技术与创新创业》,获得了学生的广泛好评。 (5)深度参与《流体力学》中、英文教材的撰写,以及《流体力学》精品线上课程的制作工作。 (6)将科技进步奖等成果编入教材,出版教材1部,发表教研论文1篇。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第(10)完成人姓名 |
孔德彬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89年12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19年10月 |
高校教龄 |
6 |
专业技术职称 |
副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无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 |
联系电话 |
18010175991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理论、实践教学/渗流力学 |
电子信箱 |
Kongdb@ustb.edu.cn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1)2023及2025年,北京科技大学第31届及32届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2023年,第十七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会议优秀学术报告一等奖; (3)2022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专利优秀奖; (4)2021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5)2021年,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 |
||
|
聚焦“课程体系创新”与“产教研赛融合育人模式”两大方向,着力推进力学基础与前沿技术在行业特色人才培养中的深度融入。具体贡献如下: (1)开设《渗流基础》《碳封存力学理论与技术》等校级共享拓展课,采用多元教学,促进跨学科融通与学生能力跃升。 (2)地质能源开发前沿成果融入课程,转化为高质量案例与实验模块;主编出版《渗流物理基础》,形成“科研反哺教学、教学启迪科研”的良性循环与行业特色模式。 (3)面向真实工程问题,指导矿业、土木、机械等专业学生跨学科组队,完成3项大创项目。 (4)在全国渗流力学大会及相关研讨会上分享实践,扩大行业影响;承担2项校级教改,推进教材建设。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第(11)完成人姓名 |
王建军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84年12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16年05月 |
高校教龄 |
9 |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应用力学系副主任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 |
联系电话 |
15201341539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高等教育管理/多场耦合动力学 |
电子信箱 |
jianjunwang168@ustb.edu.cn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1)2023及2025年,北京科技大学第31届及32届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 (3)2020年,第十四届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优秀指导教师 (4)2019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
|
围绕强本固基·力学赋能教育理念,系统推进多层次递进课程新体系建设,构建课程思政浸润下的产教研赛多维度育人新模式作出了实质性贡献。具体贡献如下: (1)主持开发混合式教学方法,将功能复合微结构的多场耦合行为等前沿研究成果系统融入力学课程教学。 (2)将多场耦合动力学等科研积累转化为专题微模块,创新《工程力学》课程内容,促进科研反哺教学。 (3)指导学生将课堂项目延伸至创业实践与学术竞赛,实现学-研-创贯通,有效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4)推进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构建专题微模块与课程体系有机融合的教学创新路径。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第(12)完成人姓名 |
朱维耀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0年12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04年06月 |
高校教龄 |
21 |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 |
联系电话 |
13717509588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理论、实践教学/流体力学 |
电子信箱 |
weiyaook@sina.com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1)2025年,北京科技大学第32届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一等奖,排名第一; (3)201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4)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
||
|
在课程体系创新与产教研赛融合育人模式构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具体贡献如下: (1)将非线性渗流与油藏开发等前沿科研成果深度融入力学课程,实现科研优势向教学资源的有效转化。 (2)以技术发明为案例开设新能源讨论课程,引导学生开展虚拟仿真实验与数据分析,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3)在多门课程中多角度渗透“三深”前沿知识,培养学生行业自豪感,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融合。 (4)主编实践案例库并在流体力学与虚拟仿真实验模块中应用,显著提升学生复杂工程问题求解能力。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第(13)完成人姓名 |
刘冬欢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82年11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10年06月 |
高校教龄 |
15 |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应用力学系主任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 |
联系电话 |
13810427566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高等教育管理/固体力学 |
电子信箱 |
liudh@ustb.edu.cn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1)2023及2025年,北京科技大学第31届及32届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2020年,北京高校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论文三等奖; (3)2017年,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 |
||
|
在课程体系创新与产教研赛融合育人模式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贡献如下: (1)推动分层教学与模块选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因材施教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效落地。 (2)构建"基础理论—专业拓展—创新创业实践"三层递进课程体系,强化学生能力阶梯式培养。 (3)建立项目化评价体系,将过程评价与能力考核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 (4)推进课程体系与毕业能力要求精准对接,实现个性化培养与毕业能力达成的协同提升。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第(14)完成人姓名 |
岳明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83年01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15年02月 |
高校教龄 |
10 |
专业技术职称 |
副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力学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 |
联系电话 |
15810953494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高等教育管理/流体力学 |
电子信箱 |
yueming0101@163.com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1)2023及2025年,北京科技大学第31届及32届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2023年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复赛产业命题赛道、高教主赛道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2项; (3)2021年北京科技大学教师优秀共青团干部。 |
||
|
聚焦产业需求、教学资源、科研力量与竞赛机制的高效协同,将企业技术难点教学化为探究项目,推动理论在真实场景落地;并通过组织参加“互联网+”等高水平赛事对成果迭代、展示与择优,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良性循环,显著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具体贡献如下: (1)主导产教研赛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将13个校内外实践基地引入教学体系,制定并推广“企业问题进课堂”流程,显著提升项目式学习质量。 (2)指导“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产业命题赛道,加强了教学与赛事深度融合。 (3)出版教材1部,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支撑。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第(15)完成人姓名 |
涂壤 |
性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88年10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14年07月 |
高校教龄 |
11 |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力学科学与工程系支部书记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 |
联系电话 |
13488778653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高等教育管理/流体力学及热力学 |
电子信箱 |
turang@ustb.edu.cn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1)2025年,北京科技大学第32届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2022年,北京制冷学会“2022-2024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被托举人; (3)2022年,北京科技大学“北科青年学者”; (4)2021年及2022年,北京科技大学第22届和23届“我爱我师”称号; (5)2021年,北京科技大学第12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 (6)2021–2023年,北京科技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3次。 |
||
|
为构建多层次递进课程体系和产教研赛融合育人新模式作出了实质性贡献。具体贡献如下: (1)入选北京制冷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整合校企与学会资源,将前沿技术融入流体力学实践教学模块。 (2)优化课程设计与课堂互动,连续获评校级"我爱我师"称号,持续提升教学效果与育人质量。 (3)系统指导学生科研与竞赛,完善辅导流程,推动学生获优秀论文奖及科技竞赛校级一等奖。 (4)主编3部专著强化教学资源建设,促进产学研赛深度融合,助力协同育人平台高效运转。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第(16)完成人姓名 |
李远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80年01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08年03月 |
高校教龄 |
17 |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无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 |
联系电话 |
13520543785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理论、实践教学/岩石力学 |
电子信箱 |
liyuan@ustb.edu.cn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1)2025年,北京科技大学第32届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2023年,获“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青智攻坚”创新赋能专项赛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3)2022年,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复赛产业命题赛道及高教主赛道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
||
|
在课程体系创新与产教研赛融合育人模式构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具体贡献如下: (1)推动"岩石力学与工程"课程开放共享式实验教学模式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跨专业共享与应用。 (2)创新实施基于SEI-ET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推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 (3)将课程资源、团队协作与竞赛辅导有机融合,构建可复制的力学人才培养示范路径。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第(17)完成人姓名 |
李鹏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87年02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20年07月 |
高校教龄 |
5 |
专业技术职称 |
副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力学科学与工程系副支部书记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 |
联系电话 |
13126890716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理论、实践教学/矿山工程力学 |
电子信箱 |
pengli@ustb.edu.cn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1)2025年,北京科技大学第32届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2025年,全国三稀矿产资源技术领域优秀青年精英奖; (3)2023年,全国高校石油矿业与安全工程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提名奖; (4)绿色矿山科学技术一等奖(2023年)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022年)。 |
||
|
在课程体系创新与产教研赛融合育人模式构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具体贡献如下: (1)将深部冲击地压防控与急倾斜稀土矿脉高效开采等前沿成果融入创新创业案例教学与虚拟仿真实验。 (2)持续优化实验平台与智能控制模块,强化学生复杂工程问题求解能力的实践培养。 (3)通过出版教材及发表教研论文,推动教学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与推广应用。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第(18)完成人姓名 |
王付勇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85年05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13年09月 |
高校教龄 |
12 |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无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 |
联系电话 |
13811055684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理论、实践教学/流体力学 |
电子信箱 |
wangfuyong@ustb.edu.cn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1)2025年,北京科技大学第32届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2024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青年创新奖。 |
||
|
在产教研赛融合多维度育人新模式的创新构建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具体贡献如下: (1)持续深化产教研赛融合机制,系统构建课程-实践-科研-竞赛一体化育人体系。 (2)将青年创新精神与工程伦理深度融入专业课程,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协同增效。 (3)强化学生工程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创新。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第(19)完成人姓名 |
褚洪杨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93年09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21年07月 |
高校教龄 |
4 |
专业技术职称 |
副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无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 |
联系电话 |
15600277900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理论、实践教学/渗流力学 |
电子信箱 |
Hongyangchu@126.com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1)2025年,北京科技大学第32届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2024年,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3)2024年,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博士后; (4)2024年,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本科生全程导师。 |
||
|
在产教研赛融合多维度育人新模式的创新构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具体贡献如下: (1)主导完善教学评估与激励制度,为产教研赛融合育人模式提供制度保障。 (2)参与多层次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组织企业导师与青年教师协同指导学生。 (3)推动课程学习与项目实践有机衔接,提升学生参与产学研赛的积极性与创新能力。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第(20)完成人姓名 |
张基伟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88年07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15年08月 |
高校教龄 |
5 |
专业技术职称 |
副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无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 |
联系电话 |
15201457763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理论、实践教学/矿山工程力学 |
电子信箱 |
357102668@qq.com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1)2025年,北京科技大学第32届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2023年,工程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3)2020年,河北省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创新英才; (4)2019年,第一届安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5)2018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
||
|
在产教研赛融合多维度育人新模式的创新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贡献如下: (1)将煤炭与矿业工程领域前沿技术及获奖成果转化为虚拟仿真实验与案例教学资源。 (2)依托"产学研赛"协同平台,指导学生参与省级"摇篮杯"及全国设备管理大赛。 (3)推动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显著提升课程行业对接度与实践育人成效。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第(21)完成人姓名 |
刘文超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84年08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14年01月 |
高校教龄 |
9 |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无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 |
联系电话 |
18911854069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理论、实践教学/渗流力学 |
电子信箱 |
liuwenchao@ustb.edu.cn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1)2025年,北京科技大学第32届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201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3)2018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渗流力学创新团队奖。 |
||
|
在产教研赛融合多维度育人新模式的创新构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围绕'强本固基·力学赋能'教育理念,参与了交互式教学案例设计与多维度课程体系构建工作,通过主编教材2部、译著教材1部,为课程体系提供了优质教学资源支撑。这些工作有效促进了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的紧密结合,为打造课程思政浸润下的产教研赛融合育人新模式作出了应有贡献。具体贡献如下: (1)参与交互式教学案例设计,推动教学方法创新与学生参与度提升。 (2)参与多维度课程体系构建,助力'基础-拓展-创新'层次化培养实施。 (3)主编教材2部、译著1部,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支撑。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第(22)完成人姓名 |
邱黎明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91年03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18年07月 |
高校教龄 |
7 |
专业技术职称 |
副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无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 |
联系电话 |
13366393650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理论、实践教学/地下工程安全 |
电子信箱 |
qiulm@ustb.edu.cn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1)2025年,北京科技大学第32届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2025年,指导学生获得北京科技大学第二十六届“摇篮杯”创新创业创意竞赛一等奖; (2)两次获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优秀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获得一等奖(2021及2024年); (3)两次获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全程导师(2020年及2024年); (4)指导学生获得全国高等学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二等奖(2023年)和三等奖(2022年)。 |
||
|
为打造课程思政浸润下的产教研赛融合育人新模式提供了重要支撑。具体贡献如下: (1)持续深化产教研赛融合机制,推动构建校企协同、多方联动的育人平台。 (2)将竞赛成果及行业反馈融入课程与实验教学,促进教学内容持续优化。 (3)构建"理论-实践-竞赛"高效闭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第(23)完成人姓名 |
李正一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88年11月 |
最后学历 |
硕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16年05月 |
高校教龄 |
7 |
专业技术职称 |
中级工程师 |
现任党政职务 |
无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 |
联系电话 |
18501033717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实验教学/力学专业实验教学 |
电子信箱 |
lizhengyi@ustb.edu.cn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 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1)2025年,北京科技大学第32届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2024年,北京科技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优秀奖; (3)2018年,北京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
|
依托实验室与产学研基地,构建“产教研赛”多维育人新范式,系统推进项目制学习与工程化理论深度耦合。通过整合校内外及国际硬件与智力资源,搭建“学科前沿—行业难题”认知平台,激发科研热情、提升创新能力。实践已沉淀为教材1部、教研论文1篇,作出了实质性贡献。具体贡献如下: (1)依托实验室与产学研基地推进项目制学习,强化学生工程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 (2)整合校内外及国际硬件与智力资源,搭建学科前沿与行业问题认知平台。 (3)通过出版教材和发表教研论文推动成果复制和推广。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