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创新点
(1)理论基础知识教学模式创新
构建了“知识图谱驱动+数实融合”双驱动的理论教学新模式,系统解决了电镜理论知识庞杂抽象、结构原理难以具象的教学难题。自主建立了电镜知识图谱,实现理论知识的结构化、颗粒化与可视化呈现;以知识图谱为核心整合课程内容、典型案例与MOOCs课程,形成模块化、系统化教学体系。创新融合可拆装“模型电镜”与沉浸式“数字电镜”双重手段,使学生在拆装中理解结构、在数字空间中探索成像原理、信号变化规律与影响反馈机制。数实结合实现“可见—可感—可探究”的学习体验,显著提升学生对电镜理论与结构原理的理解深度,夯实理论基础与认知能力。
(2)实践操作训练教学模式创新
构建了“仿真-远程-实操”虚实融合、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新模式。线上和线下仿真训练器可完整复现电镜操作界面、逻辑与参数响应,学生可在线上数字空间批量化开展模拟训练,也通过线下仿真开展个性化练习,感知真实电镜操作体验;远程操控平台可通过互联网授权,实现对真实电镜的跨时空操作,打破了设备数量与时空限制;学生在完成仿真训练后即可进入真实电镜操作环节,形成从仿真操作到实际操作的自然过渡。该体系有效拓宽了学生实践训练路径,解决了设备稀缺、操作受限的共性教学瓶颈,显著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技能与综合应用能力,为大型仪器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
(3)教学成效评价模式创新
构建了“理论教学—仿真训练—远程操控—电镜实操”四维联动的教学成效评价体系,实现了从终结性结果评价向过程性、智能化评价的转变。实时记录学生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的学习行为、操作路径与反馈结果,通过分析这些学习数据,形成可追踪、可量化的个性化学习画像。依托自主研发的导学智能体,对过程数据进行智能诊断与动态分析,自动识别学生薄弱环节,生成个性化改进建议与学习报告,为教师提供教学诊断依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导引路径。实现学习成效评价的“可量化、可追踪、可反馈”,提升教学诊断的精准性与针对性,促进了学习效果持续优化,推动电镜教学质量的系统提升。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