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形成的背景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者”的理念。随后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均强调,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一系列国家战略与指导思想,为本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方向。

《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主干课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从而为环境管理、环境经济、环境技术和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提供技术依据,其课程特点是基础性强、时代感强、实践性强。环境监测又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和手段之一,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提升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其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优质课堂(图1)。



1《环境监测》课程与生态文明思想内涵图

 

基于上述背景与课程特点,教学团队以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核心目标,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系统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形成了“12345”教师素质提升模式,构建了具有时代性、时效性、聚焦社会环保热点、体现社会生态文明进步的四维扩展式课程思政素材体系,构建了以培养符合社会和国家需求人才为目标的六层次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系列改革举措,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深度融合,使《环境监测》课程超越了单纯的技术知识传授,成为培育新时代生态环保人才的重要阵地。目前,该研究成果已逐步在校内其他专业及兄弟院校中得到应用与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