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思想铸魂,强化主观学习意识,充分借助学习平台和途径,构建“12345”的教师素养与生态文明意识提升模式

“有机融合”为目标,以“专业+思政”课堂为平台,以“国家+社会+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校内+校外+同行+外行”多元学习交流为途径,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科研能力政治素质理论素养育人情怀”,系统构建了12345教师素养提升模式。

积极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参加教育部、北京市、学校以及院系组织的多项师资培训;主动参加高校环境类课程教学系列报告会并做主题报告;赴中南大学、南京大学及东南大学等单位调研,吸收先进经验;充分发挥教师这一“主力军”作用,充分利用课堂建设这一“主战场”和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作用,切实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思想铸魂人

2)案例引领,建设知识点—培养目标—思政元素三层次对应矩阵,构建四维扩展式课程思政素材体系

基于课程特点,从教学大纲着手,以工程认证为契机,以学科建设为依托,构建以“政策法规—技术标准—重大成就—典型环保事故”为载体的“四维扩展式”课程思政素材体系,并完善“知识点—培养目标—思政元素”三层对应矩阵,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的有机融合。

系统梳理国家政策、法规及技术标准体系,以“知识点”为中心,挖掘“思政元素”对应关系;重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成就(如大气污染防治、北京蓝天计划等)及时融入课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以典型环保安全及违法违纪事件(如广州汕头海关破获特大固体废物走私案、《谁“偷”了五常的黑土?》和12.26北京交通大学燃爆事故等)为切入点,通过实验环节,强化学生作为环保工作者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3)目标导向,扩充教学内容—丰富教学途径—创新教学方法,构筑以培养符合社会和国家需求的六层次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提升生态文明意识为核心,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扩充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路径,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构建形成了“夯知识—深挖掘—高融合—受教育—敢创新—勇担当”的“六层次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夯实环境监测专业基础,深度融合生态文明思想内容;对标国家战略与行业使命,深度剖析典型环保案例;从理想信念、意志品质、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等多维度,系统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学生接受思想教育、激发创新精神、强化责任担当,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环境专业人才。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