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工程等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环境质量测定与评价方法、明确环境变化趋势,并为环境管理、经济、技术及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任务。该课程基础性强、时代感突出、实践要求高,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如何将生态文明意识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思政,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是本课程持续探索与实践的关键课题。
针对这一课题,教学团队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以提升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树立生态文明观为核心导向,逐步形成了“12345”教师素质提升模式,构建了兼具时代性、时效性、社会热点聚焦性和生态文明进步体现性的“四维扩展式”课程思政素材体系,并构筑了以社会与国家需求为目标的“六层次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如何提升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水平,有效落实铸魂育人任务?
针对专业课教师普遍存在的政治素养不足、思政教育融入困难等问题,团队提出以“有机融合”(1核心)为目标,以“专业+思政”(2平台)课堂为平台,以“国家+社会+行业”(3导向)需求为导向,以“校内+校外+同行+外行”(4途径)多元学习交流为途径,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科研能力、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育人情怀(5方面),形成“12345”教师素质提升模式。
(2)如何构建高度融合的课程思政素材体系?
在专业课程思政实施中,往往会存在生硬嵌入思政元素,专业与思政两张皮,难以做到专业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问题。基于课程特点,从教学大纲着手,以工程认证为契机,以学科建设为平台,构建了以“政策法规—技术标准—重大成就—典型环保事例”为载体的“四维度”课程思政素材体系,并在四个维度上分别建立了“知识点—思政元素—培养目标”对照矩阵,为思政与课程高度融合提供了素材。
(3)如何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大学生培养模式?
在课程思政课堂中,如何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符合社会和国家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一直是课程思政探讨的问题。本研究团队以提升生态文明意识为指引,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扩充教学课程内容、丰富教学途径、创新教学方法,借助现代技术平台,逐步构筑形成了“夯知识—深挖掘—高融合—受教育—敢创新—勇担当”的“六层次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