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校内辐射

开设美育类课程128门,覆盖学生3.42万人;获全国第七届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0余项,指导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0余项。自主研发“具备自动识谱与演奏能力的智能古筝机器人”获北京市挑战杯一等奖。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文化传承战略中大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衔接机制研究》等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80余项;校教改项目60余项;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建有省部级以上教学实践平台10个。


应用效果

钱学森关于“科技应与艺术相结合,审美是一切科学创新的出发点。”的论断在本成果中得到持续验证。本成果育人数据与典型案例显示学校师生在科技艺术等维度均实现显著提升,已培育出以牛亚锋为代表的160余名“钢翕型”学生、以张雅洁为标杆的30余位“铸新型”教师。

学生侧:牛亚锋(控制专业2019届)北京戴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研发Aeroband空气拨片,获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发明专利7项;徐智胜(材料专业2021届)获第一届单立人原创喜剧大赛季军;熊伟(计算机专业2016届)创办小熊习字工作室,8个月粉丝达150万。

教师侧:张雅洁2022年任北京冬奥会仪式主管,将赛事礼仪内容嵌入日常教学;王钰2019年获北京高校第十一届青教赛一等奖,其“课堂—舞台—赛场”三域融合教案被多所高校采用;孟曦2024年获北京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特等奖(唯一)。


全国辐射

示范辐射。建立1+15国乐教学创新模式,辐射首都40余所高校与中小学,带动各校高水平学生乐团建设;开展秦安县5所中小学及西北地区秦腔剧团等项目培训,构建“高校—县域—课堂”三级帮扶链,受益师生3.5万人。

协同交流。举办“民族音乐‘艺’起来暨中央民族乐团进高校巡演音乐会”,3500名师生现场观演,国家公共文化云、新华网等累计观看50.2万;依托北京、陕西、甘肃三方联动,牵头高校、院团等多方合作,共建戏曲人才孵化基地,形成较为成熟的戏曲人才培养模式。

平台引领。学校作为北京高教学会美育研究分会会长单位,凝聚93所首都高校。举办美育交流会、研讨会等20余场,负责人2次在全国美育教学工作交流会上作报告,在北京市各类美育会议作报告10余次并赴西安、甘肃等地区分享经验。面向学院路地区开设《中西方歌剧赏析》等课程,为区域公共文化与美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与资源支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