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优化美育课程体系,提升美育浸润质量

加强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素质教育课程。构建“四位一体 一体两翼”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优化拓展“八位一体 一体六艺”课程体系,开设人文素质课程244门、其中美育课程128门,覆盖学生70290人;重点建设音乐、舞蹈、绘画、影视等四类鉴赏必选课,实施学分制管理并纳入2022版本科生培养方案。出版《国乐赏析》《古琴艺术十三讲》等配套教材90余部。

全面推进音乐科技课程体系建设,打造具有跨学科特色专业课程群。深化跨学科协同合作,形成“人工智能与音乐创作”“乐器声学与材料科学”等音乐科技课程体系。


(二)艺术实践平台,强化艺工融合”理念

创新教学模式,打造“浸润式”美育课堂。依托课程资源优势,建立1+15国乐教学创新模式,以《民乐合奏艺术实践》为核心,配套开设15门涵盖理论讲解、技能训练、文化阐释的课程。

深化跨学科融合,搭建“艺术+X”交叉学科平台。在现有平台基础上,探索“音乐声学”“音乐与人工智能”等课程,完成《中国民族乐器笙簧及低音乐器发音材料的研究》《古筝弹奏智能音乐机器人研究与实现》等60余项教研科研项目,获得《一种机械臂自适应固定时间控制方法》等50余项发明专利。


(三)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拓宽美育教学多元路径

路径一,丰富美育实践活动,推动美育成果落地。人文乐团与中央民族乐团举办“民族音乐进高校”巡演14场;举办1+1+5音乐党课3场、星期五人文音乐会30余场、高水平艺术团艺术活动300余场、星期四人文讲座294期、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7届,覆盖5000余名学生;学校与美育研究分会共同举办美育研讨及交流会90余场。

路径二,助力乡村艺术振兴,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组建师生实践团队赴秦安县石节子村、陕西蔡家坡村开展艺术实践活动30余场,丰富乡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2024年成功申报并实施国家艺术基金“西北秦腔表演艺术人才培训项目”,组织专家讲座、排演等系统化培训,传承秦腔戏曲文化。

路径三,美育为径扶智惠民,以文弘道以艺增信。深入定点帮扶秦安县安伏教育园区、一中及古城小学等开展讲座,授课累计1840学时,3万余名学生受益。建设校留学生美育工作坊,教授巴基斯坦等十几国300余名学生二胡、琵琶、书法等。2025年组织校人文乐团、美育教学实践团队赴马来西亚、新加坡6所高校开展民乐巡演,讲好中国故事,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定文化自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