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主要内容

本成果直面新时代国家对战略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经过十余年的系统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一套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纳米科技创新人才前沿交叉培养模式。其主要内容可系统性地归纳为以下三个核心层面:

1.构建了“专业-学科-平台-团队”四位一体的本博贯通培养体系

系统化专业布局:自2011年获批全国首批“纳米材料与技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起点,系统构建了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该专业先后入选北京市“双培计划”(2015年)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并在多项权威学科排名中稳居全球前列,奠定了坚实的本科教育基础。

引领性学科创建:突破传统学科壁垒,由张跃院士主导推动“纳米科学与工程”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新的一级学科(2022年),实现了从本科专业到博士一级学科的完整架构,为高层次交叉人才培养提供了关键的学科保障。

实体化平台支撑与一流团队建设:实体化建设了“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院”、“未来技术学院”等高水平教研平台,并整合20余个国家级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同时,打造了一支以战略科学家领衔、青年科学家为骨干,并入选教育部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一流师资队伍,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方位的软硬件支持。

2.创立了“理念-课程-教材-模式”环环相扣的交叉培养新范式

先进的育人理念:提出了“厚基础、重交叉、高起点、聚前沿、强实践、广视野”六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全面指导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

创新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四纵牵引、四横并行”跨学科课程体系。“四纵”即物理、化学、纳米科学、工程实践四大基础理论链,夯实学科根基;“四横”即纳米+智能传感、电子信息、能源环境、医疗生物四大前沿模块,聚焦战略领域,实现知识体系的链条化与模块化深度融合。

标杆性教材体系:牵头联合11所高校,打造了我国首套共15本的“纳米材料与技术”新形态教材体系,该体系已获批教育部“十四五”战略性新兴领域高等教育教材建设项目,为全国纳米专业教育提供了权威范本。

贯通式培养模式:首创“纳米科学与工程”八年制本博贯通试验班,并配套设计《前沿交叉创新实践训练》项目,彻底打破本、硕、博分段培养的壁垒,实现人才培养的纵向贯通与学科交叉的横向融合。

3.打造了“科研-竞赛-产业-国际”多维协同的实践创新强化机制

深度科教融合:强化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对教学的牵引作用,推行“一生多师”的模块化导师团队制,让学生深度参与前沿科研项目,实现“在研究中学习”。

赛教融合促创新:将“互联网+”、“挑战杯”、iCAN等顶级创新创业竞赛全面融入培养环节,构建“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闭环机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竞赛特等奖、金奖等奖励206人次。

产教融合强实践:自主建设了“广州绿氢装备智能制造中心”、“昌平半导体芯片制造中心”等产业级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学生经历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到工程化、产业化的全链条训练,显著提升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产业适配能力。

国际化视野拓展: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澳门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本科生暑期访学项目,并与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44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联合培养与科研合作关系,同时开设《纳米材料与应用(英文)》等全英文课程,有效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