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创新点
(1)创建了厚基础、重交叉的新兴专业学科与人才培养平台
以打破学科壁垒、夯实交叉人才培养根基为核心,创新推动材料、物理、化学和信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获批教育部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新专业“纳米材料与技术”先后入选北京市教委“双培计划”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成为本科阶段交叉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张跃院士参与主导“纳米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担任国务院纳米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该学科于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获准列入交叉学科门类下新一级学科。实体化推进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院、未来技术学院等人才培养平台的高质量建设,构建了多学科交叉的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平台,打造了一流纳米科学与工程交叉人才培养阵地。
(2)创新了高起点、聚前沿的交叉人才培养新范式、新体系
面向国家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培养重大需求,提出“厚基础、重交叉、高起点、聚前沿、强实践、广视野”六位一体育人理念,发展“四纵牵引、四横并行”的链条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强化国家重大任务牵引的导向化教学机制,多维度落实实践方法教学;打造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我国首套“纳米材料与技术”新形态教材15本,获批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团队;创建了纳米科学与工程本博贯通八年制试验班,突破了各分立阶段培养环节制约,打通了学科培养界面,创新了教学-科研联合育人新模式,高效统筹各分立学生培养环节,实现交叉创新人才持续连贯式培养。

(3)打造了“强实践、广视野”的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实践模式
充分发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的支撑效能,创新构建“国家重大项目牵引、导学互动赋能、竞赛衔接提升”的多维度实践教学新机制,形成“科研筑基、竞赛提质”的闭环培养路径。凝聚跨学科导师团队集体智慧,构建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育人格局。依托自主建设的产业级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学生深度参与从前沿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研发到工程化落地的全流程实践,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与产业适配能力。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