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创新点
(1) 提升“铸魂育人”新维度,明确“三个面向”工程训练未来发展新格局
一是面向“精神塑造与文化传承”,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有力抓手,突出“钢铁精神”内核,将思政元素融入工程训练课程。二是面向“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以“培养方案”为切入点,确保培养出的工程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卓越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三是面向“社会服务”,以“科普教育”为突破点,将工程训练资源向社会开放,提升公众对工程科学的认知和兴趣,履行高校的社会责任。
(2) 通过“横向融通”“纵向融通”“线上线下融通”搭建工程训练新场景
一是“横向融通”构建了体现“钢铁”特色的产品制造全流程系统,让学生全面了解产品从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增强其系统思维和实践能力。二是“纵向融通”强化了虚实结合教学模式,将虚拟仿真技术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降低实践成本和风险,提高学习效率。三是“线上线下融通”拓展了工程训练教学空间,利用线上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便利。
(3) 构建“基础实践夯实基础、创新课程适应发展、科技竞赛引领创新”的三层次工程训练课程新体系
第一层基础实践环节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层创新课程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动态,引入前沿知识和技术,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第三层科技竞赛作为引领创新的重要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实践能力,培养其团队协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三层次课程体系既突出了科技竞赛引领创新育人功能,又体现了工程训练课程创新的多模态特点,为工程实践教师创新开展工程训练教学提供了基本依据。
(4) 提出工程训练“产教融合”三个路径,重塑工程训练实践教育的底层逻辑
一是通过“项目共研”使学校和企业能够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引入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通过“课程共建”根据企业岗位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培养的学生更符合企业要求。三是通过“实验室共建”实现了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了更先进的实践设备和环境。该创新点以“合作共赢”新理念促进工程训练可持续创新发展,重塑了工程训练实践教育的底层逻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