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成果简介

“新工科”建设对工程人才素质提出了全新要求——亟需具备新兴技术驾驭能力、跨学科系统思维和跨界协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此背景下,工程教育体系正经历从“技术导向”向“创新生态”的范式迁移。目前我国工程人才培养处于关键转型期,工科特色高水平大学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方面与建设工程强国要求尚有差距,还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体系陈旧、特色不鲜明、产教融合不深入等问题。作为工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训练教学也需要进行深刻的改革和创新。

北京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是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由学校“卓越计划”牵头单位高等工程师学院进行管理。中心深入落实新工科建设,基于“卓越计划”六个专业方向(采矿、冶金、材料、机械、能源、自动化)积极探索工程训练创新发展新路径。一是深化工程训练“铸魂育人”新维度,通过“三个面向”构建起工程训练的全新发展格局。二是拓展“虚实融通”新场景,通过横纵融通与线上线下结合搭建起涵盖钢铁生产及产品制造全流程的虚实结合实践教学平台。三是构建“分层递进”新体系,精心打造“基础实践-创新课程-科技竞赛”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四是搭建“产教融合”新生态,通过项目共研、课程共建、实验室共建等举措,打造校企深度协同、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育人共同体。

本成果现已推广应用到全校各专业,每年接待师生6000余人次,在“课程思政”“科技竞赛”“创新课程”“科普教育”等多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程训练发展如何定位?

原有工程训练体系过分强调其为理论课服务的功能,没有从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总目标中定义自己的角色,更没有体现学校行业特色和“钢铁精神”内核。教学评价过度依赖工件精度等量化指标,忽视团队协作、工程伦理、劳动价值观等软性素质。

(2) 传统工程训练教学偏于碎片化,缺乏系统化。

传统工程训练常按金属加工、电子装配等单一模块设置课程,缺乏“原材料-零件加工-系统集成-产品迭代”的全流程训练,没有充分利用钢铁生产系统作为实践教学载体,不利于学生建立“大工程观”,导致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思维碎片化。

(3) 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快速更新迭代中,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如何跟上新时代发展步伐?

“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填鸭式教学仍占主流,项目制、翻转课堂等创新模式普及率不足。工程训练实践形式出现多元化趋势,但对其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传统认知局限了工程训练的创新发展。

(4) “产教融合”如何在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中发挥作用?

工程训练实践在技术水平和工程理念上落后于产业发展,企业参与工程训练不够深入,真实产业案例转化率低。“产教融合”发展较慢,不能适应现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要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