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主要内容
1.成果简介
长期以来,教学研究团队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变革教学方式,构建了一套以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效能提升的系统性改革方案,在研究生培养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①确立“智能诊断-精准供给”的教学模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精准把握研究生需求,提供个性化、递进式培养方案,构建了贯通课程、实践与科研的“诊断-供给-融通”闭环模式,实现因材施教与研究生的知行合一。
②实践“虚实融合-深度交互”的教学方法。通过在线上虚拟实践平台设置AI指引,打造了全天候、陪伴式的学习场域,有效破解了传统课堂面临的时空限制与交互难题。
③构建“虚实联动-过程增值”的复合型评价平台。依托我单位数字马院等实体实践平台与线上评价系统深度联动,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实践创新的全景式、增值性评价与培育。
④培育“人机协同-师生共进”的智慧教学新生态。定期开展教师数字素养培训,鼓励将技术赋能最终服务于学生成长,教学相长地提升师生数字胜任力,进一步激发了研究生的学术志趣与创新潜能。

图1成果简介
教学研究团队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如下:
①传统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内容固化,知识内化不够、应用导向不足。通过研判学生知识盲区与认知偏好,精准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与实践任务,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供需不匹配、因材施教难以落地的核心问题。
②传统思政课堂教学受限于固定时间与物理空间,深度个性化辅导难以保障,学生体验感不强。将思政课程核心知识点搭建成结构化体系融入人工智能教学应用中,并形成课后答疑反馈机制,缓解了教学时空局限,拓宽了师生交互渠道。
③传统思政课的评价体系过度依赖期末考试或课程论文,学生在社会实践、理论探索中的成长无法被有效记录与评估。构建“认知发展-价值塑造-实践创新”三维度的智能评价体系,并联动相关实体基地,开发全过程、发展性学习档案,解决了评价维度单一化的弊病。
④在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有待提升,难以高效利用技术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教学场景智能模拟等培训提升教师数字胜任力,应对技术应用与育人目标“两张皮”问题,激发研究生的主体性。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人工智能赋能与“四教融合”深度结合的新模式,形成以“课堂引动—基地驱动—科研带动”为核心的“AI+四教融合三驱模式”,全面提升研究生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与实效性。

图2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①思政课堂引动:“思政课+AI赋能”的教学新样态
其一,价值引领融入课堂。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团队注重课程体系顶层设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等研究生核心思政课程中,将思政元素嵌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全链条,确保价值塑造、知识教育与能力提升同向而行。
其二,多元载体拓展课堂。依托北京科技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团队建设了系列研究生思政微课与慕课资源,统筹规划线下课堂讲授与线上慕课学习,强化研究生思政课的课程体系与学科专业相互贯通,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机衔接。
其三,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运用人工智能与虚拟仿真技术,打造沉浸式、交互式学习场景,提升思政课堂吸引力。构建“人工智能+思政”案例集与教学指南,利用智能推荐与语义分析功能,助力研究生思政课素材的精准推送。

图3 思政课堂引动:“思政课+AI赋能”的教学新样态
②育人平台驱动:教学与研究的实践融通与学生的知行统一
其一,发挥实践平台育人作用。依托学校的数字马院、北京市科协科技社团与公共政策专业智库基地、中国科协学风传承示范基地等育人平台,将课堂知识延伸至社会调研、决策咨询、社区服务等多项社会实践中,实现“课堂知识—社会实践—价值升华”的一体化发展。
其二,科学家精神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依托中国科协学风传承示范基地,以“弘扬大国工匠精神,追逐钢铁强国梦”科学家精神教育等为主题,使研究生通过科技讲座、学术沙龙、创新训练等形式感悟家国情怀,增强责任担当。
其三,构建“学院—企(事)业”协同育人共同体。通过数字马院平台与首钢、宝钢等行业龙头共建实践基地,与企(事)业、科研院所共建“思政+专业”联合项目,由企(事)业导师与思政教师共同指导,形成课程教学、科研攻关、社会实践的有效衔接,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向发力。


图4 智库建设与中国科协学风传承示范基地

图5 育人平台驱动:产学研的实践融通与知行统一
③科研竞赛带动:教学科研一体化与AI创新融合
其一,科研反哺教学。教学团队积极承担AI赋能思政课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及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形成案例库和智能化测评系统,实现科研成果对课堂内容的持续供给。
其二,AI工具科研工作坊。建立“科研工作坊”,培训学生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文本挖掘等人工智能方法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课题研究,推动学科方法论与技术创新融合。
其三,赛教科研联动。将研究生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各类国家及省市级科技赛事结合,通过成果展示与学术交流,形成“科研—竞赛—教学”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图6 科研竞赛带动:教学科研一体化与AI创新融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