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应用情况及辐射效应

项目在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数智基地、师资队伍和服务地方五方面成效显著,并在应用中带动“新农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持续优化,服务国家涉农战略(图9)。



1. 研究生培养成效显著,打造服务国家战略实施的教研队伍

毕业研究生606人148名博士458名硕士),研究生创新和实战能力显著提升。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27人/次,创赛奖励179人/次,获国家奖学金28人,获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等荣誉13项;发表论文521篇,授权专利397件。博士生主要就职于高校、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6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硕士生除继续深造外,36%进入生物农业企业,成为解决农业关键问题的骨干力量(图10)。



通过引育结合,建立一支154人的跨单位跨学科跨行业的教研队伍,其中包括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杰青、万人领军等国家级人才15人,省部级人才14人

2. “新农科”发展理念得到推广,引领学科交叉

通过“农工信”多学科交叉,搭建作物学、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多专业贯通的“新农科”学科体系,打造的“新农科”核心教学模块与课程被22个兄弟院校采纳应用(图11)。通过学科架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系统性变革,实现农科人才从“单一技能型”向“系统架构型”转换,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3. 创新体制机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走深走实

本项目构建的科研平台、科企平台和农业数智创新基地实行开放共享,为全国涉农院校提供了研究生实战能力锻炼和科研联合攻关平台。北科大现代农学院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农科”机构,为工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农学专业提供借鉴。主办的“新农科”发展研讨会、全国涉农学院院长论坛、全国农业学术大会、国际综合性期刊等,构建了“科研平台共享+学术对话互学+人才资源互通”立体式育人体系,形成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抓手。

4. 推动人才成果双转移,服务国家涉农战略

发挥农业数智创新基地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功能,把生物育种、智慧农业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农业物联网”“表型采集机器人”等交叉成果在农业农村生产第一线应用,其中“农业机械自动导航” “玉米新型育繁技术”“玉米新品种培育与应用”“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的无线控制系统技术”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4项,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师生通过技术培训、田间指导、科普宣传等方式服务地方产业升级,同时培养一批乡土农业科技人才(图12)。



成果受到同行专家广泛认可,得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社会影响深远(图1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