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历经12年探索和实践,成功构建教育体系升级、实战平台拓展、四链耦合对接三位一体创新方法(图2),打造农工信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东西南北中多区域广泛覆盖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为“新农科”人才培育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jpg

1)升级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教学体系

完善学科架构:提出学科交叉赋能传统农业的“新农科”发展路径。调动机械智造、物联网、大数据等专业的教研力量共建“新农科”,打造“生物育种等新兴专业+作物学等传统专业”贯通式学科体系,新增农业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智慧农业4大培养模块

增设跨学科课程:新增作物智能设计等“智能+”跨学科课程10,线上课程1;出版《玉米数字化可视化技术》等教材18;开设Go Beyond国际互联学堂。

深化教改理论研究与应用推广:组织跨学科、跨院校队伍开展“新农科”建设方向和路径研究,承担教改项目13,发表教改论文12,在应用推广中完善“学科交叉赋能农业”的理论与实践范式。

2)拓展数智农业实战能力培育平台

构建农业数智创新基地协作网:引入农业物联网系统和农田智能管控平台,8单位共建29农业数智创新基地,形成覆盖我国不同生态区、展现区域发展差异的协作网络,支撑专家跨学科跨基地田间教学、研究生多基地蹲点与实践。

提供重大科研平台与项目保障:依托6国家级、18省部级科研平台,研究生参与75国家级、32省部级科研项目,带领其开展“四个面向”科研工作。

拓展科企合作实战化培育渠道:建设7科企合作平台,选派736研究生实习,邀请389/企业专家参与教研活动,指导研究生开展面向生产一线的创新活动,参加省部级及以上创赛获奖179/

3)建成教育教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服务的耦合机制

打造新农科平台机构:联合4工科学院,北科大先后成立生物农业研究院、现代农学院。8联合申报单位在长期合作中形成“新农科”建设联合体,每年召开全国涉农院所工作研讨与推进会。

建设跨学科跨单位跨行业师资队伍:形成院士领衔的154“农工信”人才梯队,聘请51行业导师,通过“项目制”研究生培养等模式将产业需要嵌入工作全流程,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服务”综合能力。

    完善四链耦合长效机制: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从五年规划、年度目标、考核办法等制度修订入手,破解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与产业服务板块转换壁垒,形成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四链深度耦合的长效机制。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