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面向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本成果以“系统重构、交叉融合、协同赋能”为核心途径,通过理念革新、体系重构与平台搭建三维联动,构建了面向未来城市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新范式。具体做法如下:
(1)定“大目标”,拓“大视野”,确立和贯彻面向未来城市建设、诊治与运维战略领军人才培养理念
革新培养理念:提出以“未来城市有机生命体”为对象的全新培养理念,聚焦“建设-诊治-运维”全生命周期复杂性,强调前瞻视野、系统思维与技术创新能力的融合。
实现方法:打造“大师资”队伍、创建“大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大平台”,建立以传统土木专业知识为基础、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构建科产教深度融合的全过程育人模式。
(2)汇“大师资”,讲“新城市”,构建跨学科城市建设、诊治与运维人才培养体系
重构城市课程体系:聚焦韧性城市建设等国家重大需求,开设以城市建设、诊治与运维为核心的全新交叉学科课程22门,打造院士领衔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精品课程,构建“城研大讲堂”“城研说”沙龙等品牌学术活动,邀请国际、行业及企业专家授课,举办379场高水平学术讲座,通过“模块化课程+跨学科项目”培养学生系统性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汇集城市顶尖师资:精心打造实力雄厚、结构多元、协同创新的师资队伍,汇聚多学科领域高端师资,教师队伍包括国内外院士5人、国家高层次人才19人、北京市青年人才10人,涵盖城市建设、诊治、运维与综合研究等专业领域。
营造城市特色思政:构建全链条资源汇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贯通课内外、校内外各环节,将思政教育融入科研、教学、实践全过程,协同推进专业教育与价值塑造,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的协同育人新生态。
(3)融“校地企”,塑“未来城”,建立与国家城市发展格局适配的科产教协同育人模式
创建城市群育人场景: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创建了三地一体的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校企双导师、多平台为学生培养提供保障;组建研究生科技服务团,在实践中将“书本理论”转化为“真知灼见”;指导学生投身重大工程一线,把“工程现场”延伸为“育人现场”,有效淬炼其解决系统性工程问题的核心能力,实现人才成长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
塑造城市未来引领力:依托高水平学术平台和国家级重大项目开展科研攻关,丰富学生“创新路径”;组织“挑战杯”“互联网+”等科创竞赛,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预见未来的眼界,引领未来的精神,缔造未来的能力。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